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趋势及方法论转向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7-09 09:54

  [摘要]当代基础教育在变革中腾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分析基础教育的变革脉络和变革方法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从效率取向转向效率公平兼顾取向;在发展理念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发展方式上,从规范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在发展形态上,从传统教育转向未来教育。而就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方法论而言,在变革单位上,从宏观转向中观;在变革方式上,从外部变革转向内部变革;在变革力量上,从自上而下单一力量转向多元力量;在变革思维上,从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关键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变革;发展趋势;方法论

  新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创造“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并逐渐步入“大国办强教育”的轨道,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只有总结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才能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经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新成绩,走向新高度。然而,当前人们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认识更多停留于对其成就和经验的总结,而对成就和经验背后的变革动力、变革脉络和变革方法论缺乏足够认识。为此,从方法论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变革进行检视,透析基础教育变革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趋势及方法论转向

  一、基础教育发展:在变革中腾飞

  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夕的基础教育普及运动阶段(1900—1919年),第二阶段为五四运动至成立前夕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实验阶段(1919—1949年),第三阶段是成立伊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阶段(1949—1976年),第四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前的基础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92年),第五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后至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与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本文所探讨的基础教育是指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

  二、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趋势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其中的发展路线是纵横交错的。因此,厘清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脉络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困难。从不同的视角会看到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脉络,本文尝试从价值取向、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形态等方面勾勒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路线。

  三、基础教育变革的方法论转向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基础教育变革的方法论是指基础教育变革背后的理论假设、分析单位和思维方法等。[16]基础教育变革不仅是教育本体的变革,而且变革方法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为此,笔者从变革单位、变革方式、变革力量、变革思维四方面揭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方法的转变及其规律。

  (一)变革单位:从宏观转向中观

  改革开放之前,基础教育管理权尚未下放,基础教育变革倾向于宏观性的分析单位。而在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管理权逐步下放,基础教育变革分析单位逐步由宏观转向中观。1985年5月颁布实施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此后,基础教育管理权进一步下放,2001年实施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提出实行、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提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这对于扩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9月,办公厅、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和完善,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学校转型’在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学校改革’在教育改革体系中的核心价值愈来愈得到凸显。”[17]正因如此,在上述基础教育变革的四大趋势中,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县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素质教育的最终落实主体同样在学校,特色化发展最终体现为学校特色发展,而未来教育根本上是通过未来学校来表现的。当前,国内最具影响的基础教育变革实验——叶澜先生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同样体现了以学校为变革分析单位的思想,它将性质和任务定位为“当代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学校转型性研究”。由此,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实验,首先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学校教育领域的特性得以呈现,即使涉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问题,也大都从学校教育的立场进行”[18]。

  (二)变革方式:从外部变革转向内部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遵循外源式发展模式(exogenousdevelopment),即通过外部资源输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如,我国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起,即着力关注县域范围内学校间外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给,外源式发展模式能够高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逐步均衡,但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被窄化,“资源”开发路径被固化,“资源”开发主体被单一化。实际上,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教师队伍、设施设备等资源,而且包含学校自身独特的内部资源以及学校所处社区文化资源,而后者常为人们所忽视。教育资源不仅应该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外部配置,还应来自学校主动的内在生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政策的出台正在逐步改变这一状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已改变以往仅仅评估学校人、财、物水平的状况,将“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教育质量指标纳入重点评估内容。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分析单位下移至学校也体现了对学校内部变革的关注,尤其是特色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关注以学校内部变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同时,学校特色发展还能够引领教育观念与制度革新,突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瓶颈,激活学校内生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创生与优质均衡,重建乡村人文,振兴乡村教育和文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生路径。[19]总之,上述四大变革趋势不论是价值取向、发展内容、发展方式还是发展形态的变化,都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变革正在从外在变革逐步转向内在变革。

  [参考文献]

  [1]宋乃庆,李森,朱德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前言.

  [2]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2.

  [3]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1)[2020-07-01].

  [4]石鸥.基础教育60年(1949—200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范涌峰

上一篇:卫星遥感在定额法统计农业用水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四川省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