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17 10:06

  摘要:职业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别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由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研发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构成。本文采用问卷分析法,调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一、引言

  职业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别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职教专硕)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它的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即依据其职业教育背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1]。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龙头校”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11名同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标志着该校培养出全国首批兼具职业技术能力和硕士水平的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对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初见成效。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2015年4月经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扩展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7月学位办印发了《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明确了45家试点单位,并从2016年开始招生,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硕士又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新成员,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有了新途径。职教专硕的毕业去向主要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补充的新教师要求研究生学历,高职院校由于扩招也在不断招聘教师。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需要大量的培训师,职教专硕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全日制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全日制职教专硕的职业能力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能力的形成过程正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类化迁移和整合的结果[3]。根据匡瑛[4]从心理学的不同学说梳理的职业能力内涵,笔者认为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一)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基,包括掌握专业领域己有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职教专硕而言,职业知识就是充分融合了学科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知识。现实中,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学科,职教专硕教育需进一步解决好两个学科的融合问题,做到“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相互融合,使培养的教师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及技能来有效开展专业教学[5],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是指对职业有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并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项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对相关工作岗位技能的了解程度及亲身体验并熟练进行操作的能力。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及特定的职业导向,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在毕业后能承担相应专业领域内的工作,且从事的工作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又有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双能型”教师,即“工程师(农艺师等)+教师”[6],要求学生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全日制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6级和2017级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5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研发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设计了50个相关问题,共发出52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4份,2016级12份,2017级32份,其中公共管理与服务(文秘)方向18份,文化艺术方向6份,加工制造方向4份,信息技术方向4份,旅游服务方向12份,有效率为85%。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培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课程设置欠合理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学习的职业教育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认为目前开设的职业教育类课程如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对于提升其职业教育能力有帮助。但在对学科专业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中,仅有6.82%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学科专业知识,25%比较了解,40.91%基本了解,20.45%不太了解,6.82%则完全不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如图11所示),有近1/3的调查对象不了解学科专业知识,这会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这是令人比较担忧的。

  (二)职业实践不足,校内外职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均衡

  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86.36%)认为除了学习和培养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增加专业行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75%的调查对象建议增加学术研究、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68.18%建议增加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52.27%认为还应增加研究发明能力的培养,9.09%建议还应增加其他如数据测量软件、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如图21)。

  四、全日制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职教专硕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对策。

  (一)科学设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课程设置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合理选择、突出重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合理安排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是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这一目标,强化学科(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应包括专业类课程、职业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可根据具体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来设置,注重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或专业讲座,例如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应开设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学等课程。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应硬性规定其选修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夯实其专业基础。职业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实践类课程既包括专业(行业)实践,如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企业单位顶岗实践;也包括教育实践,如校内典型课例研究实践、中职学校教学实习与班级管理顶岗实践等。实践课程要加强与企业单位和中职学校的联系。应区分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计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加大实践性课程比例,做到专项专类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技术技能。可适时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负责人参与课程设置,或者由行业专家或企事业负责人开设行业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此外,还应增加教师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二)“校-企-校”协同合作,加强职业实践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来自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训练[8]。职教专硕作为专业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及特定的职业导向。职教专硕不仅培养的是“双师型”教师,同时也是“双能型”教师,即专业能力(指相应的企业实践能力)和职教能力(指教育教学能力)都不可或缺。因此需要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注重培养将典型岗位项目任务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加强多方面的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企业实践。建议增加一年的全日制学习,使两年制的全日制学习变成三年制的全日制学习(目前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从2020年起,已将原来两年制的职教专硕研究生改为三年制),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包括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半年的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实习,增加学生的职业实践训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实践基地作后盾。除了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外,还需要加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较好地落实,而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开展校企合作。采用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是最好的选择,企业可以提供基地建设资金,购置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实验设备,构筑一定规模和范围、相对开放的实训基地,打造高层次的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欢迎报考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EB/OL].(20190923)[20191230].

  [2]武巍,时贵仁.中美研究生职业能力构建及培养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3):102-106.

  [3]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7-20.

  [4]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3,136.

  张建强,黄倩春

上一篇: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管理制度与改革措施 下一篇:多元化就业时代背景下高校“慢就业”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