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中数据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挖掘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11 10:31

  摘要:数据是指对人、事、物等进行全面、准确记录或描述的事实材料,是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推导和判断的重要信息、资料或论据。无论是从数据缺失的情境中反观学校德育实践的限度,还是从数据复归之于学校德育的价值来看,学校德育中都应当重视对数据的运用。数据对于促进学校德育的生活化、科学性,感染力、说服力,综合性、具体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中对数据的挖掘,需要教师树立数据意识,形成对数据的积极态度和理智辨识;培养关联能力,捕捉“事件—数据—道德”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筛选能力,甄选有效数据于学校德育;提升运用能力,推进实施大德育。

  关键词:数据;德育意蕴;学校道德教育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数据[1]。任何客观对象不仅可以通过数据来诠释,也可以借由数据来分析。数据对于教育思想、内容的诠释和教育对象的分析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中对数据的关注具有内在的必要性。当下,在大数据时代降临之际,教育领域包括德育中对大数据的关注此起彼伏,开展了广泛的大数据与德育的研究,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对德育的冲击、挑战,德育对大数据时代的适应等问题的研究不胜枚举。然而,在大数据的基本问题上,何为数据、数据有何应用价值、如何应用数据等研究则非常少。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学校德育中,关键问题在于对数据的具体关注、深度理解和有效运用。

学校道德教育中数据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挖掘

  一、学校德育中数据的价值意蕴

  宏观上看,西方关于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并达到一定的程度。2012年,美国教育部就在《EnhancingTeachingandLearningThroughEducationalDataMiningandLearningAnalytics》(《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中指出,教育中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明确地深入到教育数据挖掘和学生学习分析两大领域[7]。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在教育研究还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数据的应用远未上升到对数据真正意涵的理解,很多时候数据的意义仅仅停留在数值的参考层面,如作为学习效果参考的考试分数、作为生源构成的统计数值、作为办学成效的升学数据等等,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主要聚焦数的层面。尤其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数值所具有的直观性、可比性、易统计等优势更是使之倍受青睐。

  二、学校道德教育中数据的实践挖掘

  1.培养数据意识,形成对数据的积极态度和理智辨识

  有效地将相关数据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中,对于各实践主体而言,首先应当树立起数据意识。所谓数据意识是指学校德育实践者关于数据的积极态度,有学者从人工智能时代一般公民的角度指出,数据意识应当包括数据感、数据权利意识和数据使用意识等[10]。所谓数据感是指人们对数字、数据乃至计算的一种感觉,它能够帮助人们较为敏锐地掌握相应的情况并分析相关问题;数据权利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数据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影响,将使人们重视数据利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数据使用意识指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数据红利的普遍性,养成运用数据的习惯。数据意识的基本内容,更多地体现了发展人们对于数据的自觉意识、积极态度的要求,体现了对于数据的情感层面的要求和主张。

  2.培养关联能力,捕捉“事件—数据—道德”之间的内在关联

  为了促进学习,学习者必须培育和维护各种连接,与外源建立连接比单纯理解某一单一概念能获得更大的回报[11],即须要培养其关联能力。学校道德教育中数据的运用,根本目的旨在通过对生活事件/对象相关的信息的全面揭示,进而挖掘潜藏其中的道德失范与困惑、道德意义与启示。对于各德育实践方而言,需要能够在“事件—数据—道德”之间探究或建构关联,这种关联的方式所形成的教学和学习,无疑要比单纯的概念或价值灌输更能收获实效,因而发展其关联能力尤其重要。

  3.增强筛选能力,甄选有效数据于学校德育与德育

  事件相关联的数据是多元的、庞杂的,因而,并非所有获取的数据都与道德问题、道德思考相关联,这就需要在德育实践中对相关数据进行恰当的筛选和取用,对于德育实践者而言,就应当具备针对相关数据的筛选能力。就学校德育实践中实践者筛选能力的基本构成而言,包括一定的数据辨识力和道德直觉。对数据的辨识力,尤其强调对数据的理性辨识。道德直觉是德育实践者潜意识中对道德的感知和预判,其无疑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理解力和辨识力的基础之上,是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的基本需要。

  4.提升运用能力,推进实施大德育

  大德育观所主张的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综合的德育,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德育所覆盖的领域不仅限于德育学科,它不只是在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中才要考虑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生活中、其他学科教学等领域也都具有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领域同时也都蕴藏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对生活、学科教育的一般记述,是生活实践和学科教育的一般材料,也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切入点,可以通过将其与道德的内在关联的揭示,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大德育的改革和实践,既是学校德育由学科育德向全方位育德的观念转变,也是学校德育由理想化德育向现实性德育的实践转变。大德育的主张,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将学校德育由精致化、虚无化的设想,拉回到生活化、近距离的感知。因而,学校教育中德育应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据意识和对数据的辨识、关联意识和对道德的辨识、有效筛选和对数据的深化运用,不仅在专门的学科德育实践中发挥作用,还应当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4][5][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104,37,67.

  [2]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333.

  [3]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47.

  王贤德

上一篇:吉林西部农业生态资源调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下一篇: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线上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