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5-31 10:10

  摘要[目的]:研究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化优势,是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关键。[方法]文章采用区位商法,基于2011—2018年京津冀三地农业相关数据,计算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并对其专业化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在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方面,河北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而北京和天津都不具有;在农副食品加工业方面,天津和河北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北京不具有;在休闲农业方面,北京和天津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但2015年之后北京的优势已丧失,2016年之后河北开始具有专业化优势;在农林牧渔服务业方面,河北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北京和天津不具有专业化优势。从三地自身产业比较,北京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林业;天津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目前河北农业一、二、三产业均具备专业化生产优势,且部分产业优势明显。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其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不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区域内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强。[结论]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农业协同发展;区位商;比较优势

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0引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2015年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确立。2016年发改委发布《“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统筹规划,努力形成京津冀发展新格局,就三地的农业发展来说,规划提出:“做强做优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同年,原农业部等八部委也出台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应在产业、市场、科技、生态、体制机制、城乡发展6个方面强化协同[1]。京津冀三地政府对本区域的农业协同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2018年北京市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签署了《共建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2-3];2017年原农业部与天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全面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四区两平台”的建设,到2020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4];河北省提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环四区一带”,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大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转移承接大园区、农业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大屏障[5]。

  1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

  从农林牧渔总产值来看,河北最高,北京最低,天津居中,北京呈负增长,天津和河北呈增长趋势。2018年京津冀三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394.3亿元,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是296.8亿元、390.5亿元、5707亿元,比值是1∶1.31∶19.23。2018年京津冀三地、北京、天津和河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01%、-18.26%、11.73%和16.56%,京津冀农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北京呈现负增长;在当前新形势下,北京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资源、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更加明显,农业生产空间不断调减,这与北京的“大城市小农业”市情相一致,而河北增长最快,天津居中。

  1.1.2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发展

  在京津冀农业协同的框架下,各地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北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业”;天津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减粮、增菜、增林、增水产品的“一减三增”调整行动;《河北蓝皮书》指出要加快粮食作物的调减,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加快构建复合型现代农业结构。

  1.2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之一。2018年6月,三地共同发布了《京津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8—2020)》,明确了三地行业布局和主要任务。从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来看,河北最高,天津居中,北京最低。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有122个,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279.12亿元。2018年天津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有130个,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为1150.65亿元。2016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强省。2018年河北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为2495.5亿元,比2011年上升42.8%。

  2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区位商法

  2.1研究方法说明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用来反映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实际是以全国(或某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假定全国(或某一地区)中各地区对产品的消费水平基本一致。那么,当一个地区某产业或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高于全国(或某一地区)平均比重时,则认为该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满足了当地消费需求之后还有剩余,可用于输出,因而成为专业化部门,其比重比全国(或某一地区)平均值高出越多,则可用于输出的产品也越多,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商计算值通常大于0,当区位商值为0~1时,判断为该地区的该产业为自产自销部门;区位商值大于1时,可认定该地区的该产业具有专业化生产水平,其剩余产品可以向地区外输出;区位商值大于2时,说明该产业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因此,计算区位商为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分布提供很好的量化标准数据,增加规划发展的科学性[15]。

  2.2农林牧渔业的区位商

  河北农林牧渔业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和天津两地农业远未达到专业化生产水平。2012—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农林牧渔的区位商值分别在0.2、0.3和2左右,说明北京和天津两地不具备生产优势,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河北具有生产优势。北京的区位商值七年间一直在不断下降,这与生产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加明显,农业生产呈萎缩趋势。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农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产值贡献在不断增长,区位商值提高,但仍远未达到专业化生产水平。河北是农业大省,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担农林牧渔业的主要生产任务,2012年以来河北区位商值不断增加,2014年之后,农业区位商值突破2,反映了河北农业在京津冀范围内较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表2),为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农林牧渔业区位商仅为0.6,不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且有下降的趋势,意味着该区域农产品市场供给对外部依赖性强。

  3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该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三地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差别明显,在农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方面,河北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而北京和天津都不具有;在农副食品加工业方面,天津和河北的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北京未达到;在休闲农业方面,京津冀均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在农林牧渔服务业方面,河北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北京和天津不具专业化优势。从三地自身产业比较,北京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林业和休闲农业;天津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河北农业一、二、三产业都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而且专业化优势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在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方面均不具有专业化优势,该区域农产品市场供给对外部依赖性强,因此,除了发挥京津冀三地农业资源优势外,与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农业合作也至关重要。

  3.1以突出特色和优势互补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要以《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他相关规划和文件为指导,根据三地总体优势,即北京的知识型区域优势、天津的区位物流区域优势、河北的资源型区域优势,结合其在农业及其农业内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副产品服务业等产业方面各自的专业化优势,确立三地在农业一、二、三产业中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定位,成立农业协同发展的协调中心,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业协同,构建服务大都市、互补互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3.2明确三地在农林牧渔及其内部产业生产中的定位、布局和任务

  在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方面,根据区位商分析,河北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化优势,而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不具有专业化优势,因此北京和天津两地应大幅度减少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应突出服务、生态、优质、科技优势,一方面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生产服务于特大城市型绿色、精品、特色的菜篮子和林果产品等;另一方面要发展籽种业、畜禽种业和高科技农业,为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北应以高产高效为目标,承担北京和天津地区农业的扩散和转移,承担起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的重要任务[17]。河北林业也要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绿色屏障提供有力支撑。天津和河北要加强渔业发展,提高产品向外输出功能。

  参考文献

  [1]原农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04-21)[2019-05-06].

  [2]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12-08)[2019-05-06].

  [3]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01-25)[2019-02-25].

  肖红波1※,白宏伟2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技推广体制的思考与对策 下一篇: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