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7 11:23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结合,探讨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一种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对“生命体”、“变化”、“过程”等概念的解析,开启于学者们对于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探究合理的理论指导的努力,通过外部嵌入和内部概括的方式不断完善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阈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发展方向。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实践观、人与自然异化的思辨观为理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把握自然自身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等方面所具有的实践价值,为中国生态治理的现代化与构建中国生态治理话语行动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1]133。“感性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和中介。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运动具有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不是人的思想中设定的对立面,也不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一、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一)宇宙论与生命论:从自然与心灵到自然与历史
1.自然与心灵
对自然与心灵的论述主要来自于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社会。在希腊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涉猎较窄,对未知的自然存在着敬畏的心理,这种对自然的恐惧使得希腊思想家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去理解自然,通过原始部落图腾或者神话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希腊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看作自然界中规则和秩序的源泉,且自然是具有理智的,其本身既是心灵,也是身体。自然作为有心灵的理性动物创造了万物,能够通过自省来发现自己的特征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身体运动[2]6。在这一时期,心灵与物质是耦合在一起的,或者说与无形式、不确定的物质相比,“心灵正是万物借以理解其自身变化之目的的因的活动性”[2]140。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哲学、物理学的影响,自然本身被看做是具有心灵与理智的上帝所创造出来的由各部分躯体排列组装的机器。自然是机械、非精神的。心灵创造自然,自然是心灵自主和独立活动的副产品,是心灵的对立物或者他物[2]11。在这一时期,“物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物质”可以由力所驱动,并通过不断的运动结成事物特定量的整体。尽管缺少对于其中联结关系的判断,但心灵(精神)与身体(物质)已经开始分离。自然创造自身的唯心主义思想得到批判,虽然无法摆脱上帝创造自然的唯心思想,但自然本身的机械物质性逐渐得以确认。
2.自然与历史
以研究生命概念为开端的现代自然观及其所带来的现代生物学与现代物理学的问世,为进一步研究自然中的生命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发现自然生命进化与人类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相似性、可对比性以及自然内部的联系性、自然的有限性提供了依据。现代自然观更加肯定的是我们在谈论自然的过程中,也是在记录历史、谈论历史。尽管这一时期,对于自然的来源还存在上帝说,自然的存在与运动仍通过原子论与分子论学说进行证明,工具主义自然观和浪漫主义自然观占据着思想的主导,但是思想家们已经开始承认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19世纪,永恒变化着的客体的科学知识被实验证明是可能的,“变化或过程这些科学地可知的历史概念,在进化的名义下被应用于自然界”[2]17。变化不再是循环的,而是前进的,自然不再是机械的,不是完成的产品或者封闭的系统。自然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它的流变,自然中的每一个有机体通过不断否定自己现在的“所是”而发展变化。自然中任何特殊类型的事物的存在,都被理解成一个特殊类型的过程正在进行。R.G.柯林武徳认为,我们将“从自然的观念走向历史的观念”[2]219。
(二)实践论:历史、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1.重建生态危机理论,形成劳动、文化与自然的有机体
本·阿格尔和詹姆斯·奥康纳试图将危机理论、“自然—文化—劳动”有机体理论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从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本·阿格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理论及其所内括的异化理论和人的解放观之间存在着辩证联系。在现代,“危机的趋势已经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2]486。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张、消费异化以及生产危机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扩展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围,探索“有限生态系统如何满足人的需要、促进商品生产,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
奥康纳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因素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的重要性。一方面,自然与文化的演化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与文化也是牵制社会劳动的重要外部条件,是融入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的非实体化因子。文化与自然的历史交融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其对劳动的影响。协作更是构成了奥康纳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核心。“人类的劳动不仅建立在阶级权力、维持商品价格稳定的努力以及文化的基础上,而且也建立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之上。”[3]
2.聚焦生态思维方式,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内涵
与试图通过引入生态因素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和戴维·佩珀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包含了生态学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唯物主义哲学”[4]41。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将唯物主义转变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过程中从未放弃过他对唯物主义自然观——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范畴的唯物主义——的总体责任。”[5]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及其作用的认识,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结起来,同时在自然观上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承认自然在本体论上具有优先性的前提下,“物质变换断裂”概念的提出则体现了马克思的关注点已转移到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生态隐患以及对人与自然有机体被破坏的担忧。
佩珀从“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价值论出发,指出单纯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生态中心主义”的偏颇性。佩珀对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生态观观点的判断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自然与人的异化以及共产主义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转变的论述”[4]80。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佩珀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要从物质生活着手,除了要改变价值观念,还要变革经济基础。而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观的决定性作用则为转变自然工具论和生态中心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路径,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思考形成于对“生命体”、“变化”、“过程”等概念的解析,开启于学者们对于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探究合理的理论指导的努力,通过外部嵌入和内部概括的方式完善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阈为面对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自然观提供了方向。
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点
自然具有先在性,但是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无法脱离人类的实践,自然界不是抽象的、纯粹的自然。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要立足于自然界的社会存在即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导向,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明确的逻辑指引与思维方向,追求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自然界是一切的总和。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到:“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脑和手以及喜欢在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倾向。自然没有将人类特化,而是给我们装备了奇异的发展文化与技艺的能力,我们应该既精明又道德的使用这些能力。”[6]158-159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有机体中的一部分,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一样,人的进化、生存甚至灭亡都受到自然的制约。人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同其自身的关系。没有了自然,人的生产与生活缺乏了赖以支撑的物质基础,人类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价值与事实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只有明确自然的伦理价值、生命支撑价值与生命价值,明确罗尔斯顿提出的“自然对我们心智的激发是永无止境的”[6]150,我们才能把握改造自然的底线与规则,把握马克思所指出的“土地也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998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具有外部优先性。
董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中指出:“历史的自然,就是在坚持外部自然界优先地位的前提下,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理解自然,从实践角度来理解社会的、历史的、属人的自然。”[8]56首先,人是历史中的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动物,人具有自我意识,人可以将自身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而产生了主客体之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我意志转嫁于客体之上。而这种转化的中介就是人自身的劳动。人通过劳动将纯粹的自然变成自己的劳动对象,通过自然提供的资源将自然物转化成自己的劳动产品。其次,自然也具有社会历史性。人通过劳动将自然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人类的历史也是自然辩证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有其自身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它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9]187
(二)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来源
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观的发展与变化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是检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唯一标准。首先,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151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类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复杂发展改变了人类看待自然的角度与对待自然的方式。远古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屈服与畏惧,产生了唯心主义自然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初步了解自然,产生了朴素有机论的自然观。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创建工业文明社会,加快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资本主义在社会各领域实践的产物。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上,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以及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在经济形态上,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在社会形态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现实的转变使人们不断反思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自然由对立走向和谐。
其次,实践是检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论,也是一定时期社会历史的产物,其自身也具有条件性和社会历史性。不能将一定时期自然观中的原则当作永恒的真理。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7]410。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应该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深入到实践的最深处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人们通过实践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那么这一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才是符合现实要求的,才是可以被发展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自然观。通过实践检验,一方面,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开采、开发和利用自然的界限,人类的一切生产与生活活动要受到自然生态生命系统的运动规律的制约,明确“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另一方面,人类应该明确在全球生态系统可调控范围内如何对自然进行改造才符合“帕累托改进”,把握自然的“可控性空间”。
(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旨趣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对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进行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批判。
人与自然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随着剩余价值的不断累积对工人带来的剥削,使得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以及外部自然界对人的丧失。工人个人的劳动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占有自然界,但同时,又失去了这种占有,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为工人所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但社会却使人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随着人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加,人反而越来越贫穷。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9]156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创造的社会造成了工人和资本家在生活资料以及智力上的两极化。私有制变成了剥削人的工具,为了人的社会变成了统治人的社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9]534在这段话中,“人们”指的是人类自身,“他们”指的是由人类所构成的社会,马克思阐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产关系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异化则是导致生产关系中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这种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中更加突出。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人们主观性的实践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守恒,人类消耗自然所产生的剩余产品无法为自然所利用,使得自然界成为了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自然作为一种不计入成本且额外负担政府失灵风险的公共产品,注定了其“悲剧式”的结局。
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绝不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然中心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平衡,才真正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使我们能够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到人在自然中的价值。人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在自然性上,人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种具有本质区别即社会劳动。在社会性上,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物质积累状况,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对自己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关系当中包括了以生产力为基本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自然也因此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性。当人突破传统的自然观念的束缚,尝试通过在实现人类的利益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地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人化自然”的目标,那么人类最终所创造的社会则是一个新形态的更加文明的社会。
(一)明确人自身对于自然的义务
自然自身的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宗教价值等为其社会价值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基础,而自然的社会价值为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社会劳动被赋予了自然的特征,人类的劳动也建立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之上”[3]77。自然是任何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性。“借助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生态智慧理论,借用后现代‘以物观物’的视角,构建自然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10]另一方面,彰显自然的主体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9]193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生活实践,人类都应该明确自身对自然的义务。
(二)通过社会制度的力量推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态危机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因素引起的,而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的结果。生态危机所产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指人们面对自然、面对生态事件与生态危机时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作为主体与自然作为客体之间所具有的统一性,用有机论以及整体性思维将人与自然相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人类要承认自然具有自身的伦理。在内因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导致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当人与自然发生了利益冲突,当个人(工人)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立的时候,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则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的负面性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以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1]579
针对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视角。在价值维度上,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理论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法制、科技与文化等手段保证正确的生态观的落实。在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领域建立健全相应的成本控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的分工机制与生态可循环机制。在实践维度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以破坏自然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各国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清洁能源,通过生产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各种产品,逐步修复因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断裂的整个生态圈的能量守恒。在历史维度上,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R.G.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许素菊 张艺莹
上一篇: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状与规范化措施 下一篇:论刘少奇的抗日民主政权思想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