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1-25 11:28

  摘 要农作物的种植往往因受到天气和各种病虫害的影响产量极不稳定​‍‌‍​‍‌‍‌‍​‍​‍‌‍​‍‌‍​‍​‍‌‍​‍‌​‍​‍​‍‌‍​‍​‍​‍‌‍‌‍‌‍‌‍​‍‌‍​‍​​‍​‍​‍​‍​‍​‍​‍‌‍​‍‌‍​‍‌‍‌‍‌‍​。文章通过对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展开论述,探讨了实施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注意事项

  我国农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直都是农作物高产技术问题。虽然我国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历史悠久,但是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我国也研发出了相应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只有不断创新和开发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才能提高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1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在农作物种植中利用高产栽培技术之前,首先,要保证农作物拥有良好的生理机制。如果该区域的环境和土壤等因素能够促使农作物实现较高的产量,那么这一区域所需要的劳动力则会逐渐降低,而劳动力的逐年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只有平衡调整农作物的生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栽培计划,才能在保证劳动率的前提下提高农作物产量。其次,要进行规范化作业。随着我国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和普及,需要种植户在实施高产栽培技术时进行高精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所以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制定不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将种植手段规范化。

  1.1 改善栽培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地区的土壤质量、阳光条件和水肥条件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利用高产栽培技术时,种植户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光照,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从改善土壤质量等方面入手,调控不同农作物所需的不同营养成分,保证农作物始终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1]。例如,种植户可以通过人工照明来满足农作物需要的阳光,使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高度积累有机物;通过套种、间苗等手段,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从而保障农作物在适宜的密度中获取营养成分,使农作物更好地发育;另外,针对大棚等缺乏空气流通的农作物种植,可以定时或定期加强农作物的通风透气,从而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1.2 改良遗传因素

  对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有最根本的影响是品种的质量。好的品种会提高农作物产量,相反,差的品种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因此在高产栽培技术实施过程中,要选择品种优良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另外还要保证选择的品种有较好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稳定且抗性好的进行种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改造种子的基因,摒弃遗传因素中不好的方面,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在育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育种方式和相应的管理手段,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种子,选择合适的发育期,通过人工干预来实现农作物质量优化、高产的目的。

  2 注意事项

  2.1 对影响高产的因素采取补救措施

  农作物化肥种类纷繁复杂,导致一些种植户在选择化肥时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盲目跟风买化肥,且化肥的用量也较多,使农作物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内部可能会出现板结或者酸化情况,不利于农作物健康成长。所以这时候要对种植户科普新型化肥的知识,使种植户合理使用化肥,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另外,要及时有效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如可以采取清除农作物的病残体等方法。此外,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2.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

  要想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种植户需要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5]。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对种植户进行观念更新,指导种植户及时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并运用到农作物种植中。对农作物及时进行预防工作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进行预防工作时,种植户要对农作物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另外,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工作中,种植户要有机结合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和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方式,采取对土壤深耕和精耕结合的方式管理农作物的生长土壤。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除了需要国家在农作物高产科研方面投入资金和科技支持之外,还要种植户改变以往的栽培观念,筛选对农作物的品种,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将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运用到农作物种植中等具体高产栽培技术,才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质量稳定的目标,才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岭.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J].新农民,2019(2):15.

  [2]王成美.关于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的探讨[J].农家参谋,2020,660(13):27.

  作者钱 影 刘鹏图 宋艳光

  推荐阅读:农作物培育相关的论文投稿技巧

上一篇:浅议有机蔬菜栽培 下一篇:浅议加强油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