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12-15 09:39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音乐治疗在健康的生理、稳定的情绪、积极的状态和完善的品格四个方面的作用,探索音乐治疗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运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音乐治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指出:“心理健康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和提供精神支持的特殊使命。”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如何提升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健康心理,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音乐治疗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内心焦虑

  随着生源的多样化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呈现多层次分化,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自我规划的学习环境,没有主动学习探究意识,看似忙碌,实则内心迷茫,对专业无兴趣,对学习无目标,对未来无规划,内心因迷茫而焦躁。

  (二)情绪波动较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有什么难的,但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了。”大学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校期间要面对学业、就业以及人际等压力。大学生本身处于青春期,大胆热情易冲动,加之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情绪波动较大,时常受到情绪困扰。

  二、音乐治疗的概述及作用

  《黄帝内经》有“故音乐者,素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的论述;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必达哥拉斯曾提出“音乐医学”概念;20世纪中期,欧美国家逐步创立现代音乐治疗学科,并发展迅速。音乐治疗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是心理学、音乐学、美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天普大学教授Bruscia提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治疗师运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来访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笔者实际运用中,音乐治疗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健康的生理

  一是改善睡眠。各种压力会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音乐波段与人体脑波产生共振,放缓脑电波振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逐步进入到睡眠状态。二是促进饮食。根据相关研究,人类的内脏消化系统受到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而音乐能够激活这些系统和结构,促进肠胃规律蠕动与唾液分泌,提高食欲。

  (二)稳定的情绪

  音乐稳定情绪有两种方式:一是强烈激活大脑中跟加工情感相关的“边缘系统”(包括加工情绪的“杏仁核”和“海马区”)及“多巴胺系统”,因此聆听音乐会带来兴奋感。这种兴奋感与药物以及酒精带来的兴奋感体验是一致的,而音乐是更健康的一种方式。这种兴奋感能够及时调节个体情绪,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二是与个体的自身经历相关,当个体聆听曾经给其带来良好情绪体验的乐曲时,能够促进个体情绪稳定,激发其积极情绪的产生。相关研究表明,音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三、音乐治疗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一)心理咨询

  一是接受式音乐治疗。通过干预式聆听,用音乐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式有歌曲讨论、音乐放松、音乐想象、音乐同步等等,可运用在个体与团体中。

  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因无法调控自身压力导致身心疲惫,接受式音乐治疗活动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放松身心,聚集起更多的内心力量。接受式音乐治疗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学生创设集体动力,获得安全感、提升调控能力。

  在个体咨询中,可以运用指导性音乐想象中的安全岛技术帮助学生寻找安全感、稳定情绪,运用大树技术帮助学生体验力量感、重建信心,运用耳虫技术帮助学生缓解情绪、更好地处理使其害怕与焦虑的场景。例如,学生A长期与父亲存在矛盾,现在所学的专业也是父亲为其选择的,父亲曾用过激的手段逼迫A留在学校学习。在咨询室中,A内心充满矛盾,对于当时父亲过激的行为深感焦虑和害怕。咨询师用音乐耳虫技术帮助A做调整。在音乐的力量下,A表示自己可以先把现在的专业学好,让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实力后再延续自己的梦想,并表示内心产生了坚定的感觉,身体感觉更有力量。

  二是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是一种体验式的音乐治疗形式,来访者通过学习、表演嗓音、声势或乐器,或者模仿一种音乐形式,包括舞蹈以及音乐活动,体验在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感觉,帮助自己在身心方面获得提升。高职院校可定期组建音乐团体,在团体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激发潜能。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与团体体验两部分,在团体体验中加入音乐治疗元素,将音乐治疗的声势节奏、歌曲创造、音乐循环对话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心理健康课程更具接受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三是即兴式音乐治疗。《乐记·乐象篇》中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明确音乐与内心的直接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演奏、演唱以及舞动来表达内心感受,治疗师可根据来访者的需要用乐器、嗓音或肢体进行陪伴、回应以及对话,帮助来访者调整身心。例如,学生B由于宿舍矛盾导致焦虑。在咨询室中,咨询师先请B选择乐器做自由表达,然后咨询师运用音乐同步原理,根据B的需要用乐器作相应的回应与陪伴。B的情绪经历了愤怒、悲伤、哭泣,最后恢复平静,B表示乐器的自由表达使这一阶段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在演奏中,B想起了与同学良好共处的画面,表示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二)开展活动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而音乐的融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元素、新探索​‍‌‍​‍‌‍‌‍​‍​‍‌‍​‍‌‍​‍​‍‌‍​‍‌​‍​‍​‍‌‍​‍​‍​‍‌‍‌‍‌‍‌‍​‍‌‍​‍​​‍​‍​‍​‍​‍​‍​‍‌‍​‍‌‍​‍‌‍‌‍‌‍​。音乐活动大多属于支持性的再创造式与即兴式活动,近几年出现的鼓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成员每人用鼓或其他打击乐围圈而坐,声音、节奏的汇聚与变化形成强大的听觉冲击,刺激丘脑产生多巴胺,调动身体机能,使成员在鼓圈中获得愉悦感和振奋感,快速减压。同时,每一位在鼓圈中的带领者都可以在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步克服内心恐惧而获得自信、激活自身潜能,激发更多创新思维,因此鼓圈十分适合高职学生新生入学期的适应性训练、在校期间的情绪调整以及毕业前期的心理调适。

  《乐记》中早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有审美功能,也有超乎艺术的实用功能。若能将音乐治疗之理论和技术广泛融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夏心怡,俞惠飞.音乐治疗与积极情绪[J].学园,2018(31):147-148.

  [2]夏心怡,丁无恙,贾迅.音乐团体辅导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积极情绪的实证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281-282.

  作者文/ 夏心怡 周利

  推荐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投稿容易吗

上一篇:以专业为导向的“一体两翼”专题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MOOC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