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安装质量自检中的高频问题及其应对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10-24 09:47

  摘要:质量自检,作为站点完成阶段重要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实现站点验收、降低质量问题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操阶段中,面对行文繁琐的质量自检条文,面临时间与资源双重压力,质量自检工作时常未被完整执行,因此导致了不少质量验收问题。本案例试以过往站点安装过程中暴露的验收质量问题点作为样本,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两大高风险质检点——通用性问题与设备性问题。通过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对两大高频问题分别设置“通用性问题质量质检员”与“1+1+1”质检模式予以应对。

  关键词:质量自检;站点验收;质量问题率;质检点

站点安装质量自检中的高频问题及其应对

  一、背景介绍

  站点安装完成伊始,每个督导均会拿到一份质量自检的文件,上面记载了从设备安装到线缆布放等数十个项目近百个质量自检任务。当时由于对于质量自检工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加上站点建设过程中,绝大多数难点均有负责人把关,且每个成员均未形成一个对各个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的明确概念,在面对着这样一份专业性较强的文件,初学者大都感到头疼,因此,仅仅在简要浏览一番、检查一遍后,笔者便匆匆选择了提交验收。

  验收组到来前,小组成员大都相信验收过程应该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虽然示范站各个流程都有指导说明,但最后验收结果却1A2B总共三个质量问题点:

  ①A类问题:设备螺丝未拧紧。

  ②B类问题:防水胶带绑扎有褶皱;有扎带余长未按要求裁剪。

  验收结果着实给小组成员们当头一棒。即使是在督导全程指导与监管下,站点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一天后,实施经理特意总结了一份示范站阶段各站点出现的问题,笔者仔细阅读后发现,笔者所在小组所犯的错误似乎并不仅仅是个例,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是否能够通过收集往期数据作为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对站点验收中发生频次较高的质量问题,并以此作为参考对后期站点建设的质量自检过程发挥引导作用,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后续站点建设中潜在高频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

  二、问题阐述

  经过对其他站点建设验收问题文档的阅读,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在质量自检手册上均有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在自检过程中却没能被发现,这说明了大多数小组对质量自检流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以敷衍了事走过场的态度对待质量自检,最终导致验收流程中发现多项质量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分析结果如下:

  未能充分发挥质量自检所应有的作用的缘由涉及各方各面的综合作用。例如,由于团队分工不明确,导致质量自检工作进展缓慢,部分检查项重复检查的同时却有大量未查项,加之项目安装时间的限制,会导致质量自检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上述人为因素外,产品安装合规属性复杂、安装现场杂草丛生等外部环境因素,同样构成了质量自检未能排查出所有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实际一线操作中,时间与资源等固有性限制客观存在,单纯增加自检时间与人数固然能提高质检质量,但其增加的边际成本却着实降低了项目的经济效益。抛开理想化假设的前提,项目组通常无法通过改善鱼骨图中所有潜在问题点以实现降低质量问题的目的,因此如何平衡效率与效益间的关系,成为真正在示范站以及后期赛马流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构想: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出往期最为高频的一系列质量问题点,并对其投入较高比例的质检资源,同时结合制定有效的质检方案,从而达到降低验收故障率的目的。

  三、数据分析

  (一)总体分析

  在提出痛点问题后,笔者收集了过往安装站的站点建设验收问题反馈表,并根据验收问题类型进行简单归类,大体分为了通用、设备、线缆、接地四大类。其中,笔者构建的分类标准含义如下:

  (1)通用类:适用于防水、螺丝、标签等广泛存在于整个基站各部分的质量问题。

  (2)设备类:适用于BBU、RRU等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3)线缆类:适用于线缆布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4)接地类:由线缆类单独分出的一个小项,主要涉及接地点、接地端子的质量问题。

  划分出基本的质量问题分类标准后,笔者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做整理,如下表所示:

  在上表中,字母A、B分别代表着该项大类中出现的A类问题与B类问题,“频次”代表着在笔者所取往期验收报告样本中某一类问题所出现的总次数,“损失金额”代表着该类问题所导致的总金额损失,按照示范站验收操作指引中一个A类问题扣550元、一个B类问题扣100元的方式进行计算,若某一类问题所涉及A类或B类不明确时,采用323元的平均值计算损失。

  为使统计结果更为简洁明了,笔者制作相关扇形统计图如下所示:

  从扇形统计图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通用类问题无论从发生频次还是损失金额角度上看,均是出现验收质量问题最为严重的领域(分别占百分比为67%与58%)。

  ②线缆类问题与接地类问题发生频次与损失金额相对较低,大多情况下出现在少数个例站点中,质量问题的代表性最低。

  ③设备类问题占总损失金额比例要远高于占总频次的比例,这说明虽然设备类问题出现频率不高,但一旦出现便常为A类问题,付出的代价也相对较高。

  综上,笔者得出,通用性问题由于其存在的广泛性与典型性,应当成为质量自检流程中重点关注的项目;而设备类问题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由于其发生往往伴随A类质量问题的判定,单位代价较为沉重,因此同样应当得到广泛的关注;相较之下,接地类问题与线缆类问题频次与损失金额所占比例均较低,在资源需要做出取舍选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其的关注程度。

  (二)通用类问题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了通用类问题存在的广泛性与代表性,这一定程度上出乎了笔者最初的意料。大多情况下,防水制作、色环粘贴等流程相较于机柜安放、设备组装而言专业性程度较低,一般不会被认为是质量问题的重灾区。然而统计结果却恰恰表明,看似简单的通用类安装项目,反而屡屡成为各项目组马失前蹄的地方。在接下来的部分中,笔者将对通用类问题进一步细分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得统计图表如下所示:

  在对通用问题细分并统计后,所得结果更令笔者震惊。防水制作与设备螺丝成为了出现质量问题的重灾区。防水问题与设备螺丝问题出现的频次遥遥领先于其他问题,而设备螺丝由于每次出现往往属于A类问题,因此设备螺丝项占据了通用类问题总损失金额的半壁江山。笔者回顾样本原始数据后发现,仅仅“出现防水断层或褶皱”与“设备螺丝未拧紧”这俩问题小项,在过往三期的站点验收中,便出现了39次与37次,遥遥领先于其他质量问题。这一方面固然与防水制作、设备螺丝广泛存在于各类场景各类设备中,操作频次的增加导致了质量问题频次的上升。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螺丝松动与防水断层的出现,有可能是施工人员与自检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所致。针对此类问题的改进建议,将在后文中有具体阐述。

  四、改进思路

  在对质量自检中未能充分暴露的的四类验收质量问题做简要分析后,笔者希望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质量自检的有效性,最终达到降低质量验收故障率的目的。通过对前文的总结,笔者发现质量自检中中值得深思的事实主要有三:

  (1)技术含量较低的通用性问题(如防水制作、螺丝固定等)普遍存在。

  (2)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安装问题主要集中在室内以及机柜侧,单位质量成本高。

  (3)线缆类与接地类问题所占总体比例较低,但种类繁多、分布零散。

  基于此,笔者借助对策型鱼骨图分析,试提出改进质量自检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的若干方法,以期提高验收环节中的合格率。

  对于上述对策型鱼骨图,笔者在此选取部分做简要分析:

  (1)人:细化团队分工,旨在对小组成员各自自检任务进行有序分配,保证每一环节至少经过两个不同的成员检查,并且自检环节应当覆盖所有领域。同时,若条件允许,应当在质量风险较高的领域增加检查人手,进一步降低潜在风险。

  (2)机:保证一次施工准确率,旨在设备安装时就尽可能排除大部分的质量风险点,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于充分熟悉设备安装的规范要求,此时ISOP软件便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ISOP中,既有设备安装规范指导性文件,也有质量自检要求性文件,熟悉并熟练运用ISOP可以在大多数情形下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五、执行建议

  在从整体大方向上归纳总结了一些质量自检的要点后,笔者同时结合自己有限的站点建设经验,提出了一些操作层面的具体质量自检方法,与同事们进行探讨分享。

  (一)针对技术性问题,执行“1+1+1”质量自检模式

  由于笔者出身于财会专业,在审计领域中有一项对于审计底稿复核的规定:每一份审计底稿至少需要经过一次复核;对于审计关键领域的工作底稿,应当经项目合伙人负责;对于审计领域的重大估计和判断,还应当由质量控制合伙人复核。通过以上三层的复核操作,能够消除绝大多数审计底稿中的问题。那么,是否能够通过建立一套多层级的质量自检体系,从而实现降低质量验收质量率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大多数实际工作的场景中,每个项目组中往往新老合理搭配,因此完全可以发挥项目组中专家成员的经验价值,建立起一套新的“1+1+1”质量自检模式。

  第一个“1”代表着施工者本人自检。在完成某个站点部分,如微波天线的安装之后,施工者本人对于所安装设备整体事无巨细地进行第一轮检查,若发现相关质量问题则立即进行更正,确保无误后方可移交给下一轮质量自检。

  第二个“1”代表着项目组内经验较为丰富人员对于经验较为欠缺人员所完成项目的全面检查,旨在纠正一些技术性的错误。同时,经验丰富的人员之间可以交叉检查,但一般无需让经验欠缺人员检查经验丰富人员的工作。

  第三个“1”代表着独立于项目施工方的质量自检专员对于站点高风险领域进行的质量自检工作,其角色类似于审计事务中独立于审计项目组的质量控制合伙人。在硬装阶段中,独立质量自检专员角色类似于赛马阶段每个班分配的导师。独立质量自检专员应当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项目组,但通常同时对多个项目组负责,并且其检查的内容不涵盖所有质量控制点,而主要涉及高风险的质量自检点。

  通过“1+1+1”的模式,项目组内外不同成员各有分工、各自承担相应职责,一人执行一轮质检容易犯错,但通过三轮的质量自检工作,便能够将疏忽遗漏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

  (二)针对通用性问题,专设质量自检员

  在“1+1+1”质量自检模式下,体现了一种“能者多劳”的思维,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往往承担了更多的自检义务。但于此同时,经验稍微欠缺的员工并不仅是袖手旁观,而同样应当承担另一份任务——通用性问题质量测试。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似基础性的操作,如防水绑扎、色环粘贴等,常常成为出现质量验收的重灾区。因此,在老员工们执行第二个“1”的复核自检工作时,经验稍逊的新员工可以承担通用性问题全面排查的工作,按照由上往下、由外往内(不固定,只要能够保证质检点全覆盖即可)的顺序,对色环、防水、标签、螺丝等通用性问题进行详细检查。若站点较大,可安排多人分工进行;若时间富余明显,可安排多轮通用性问题质量排查。

  六、验证结果

  在后续站点安装中,笔者有意地运用了本文中所提出的“1+1+1”质量自检模型与通用性问题自检排查措施,对站点进行了详尽的质量检查,能够将验收问题由“1A2B”直接降低至“0”,损失金额降低,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质量自检环节中,笔者通过使用前文所述的方法,检查出两类通用性问题,一类设备性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这也让笔者坚信,案例中所提及的方法虽然细节上仍粗糙异常,但总体思路大抵正确,希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对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七、改进空间

  以下是笔者对于本文案例分析中存在的固有限制以及未来可改进的空间进行的探讨:

  (一)研究所选取样本规模与代表性有限。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均来自于过往在站点安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质量验收问题,一方面绝对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则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一线安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若能够增加更多一线业务中相关质量问题的数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会更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

  (二)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对小组成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本文结束部分的鱼骨图对策分析中所罗列的相关措施,均要求站点施工组中每一位成员对于任一站点部分设备均有全面详尽的了解。但其实在实际一线交付中,若存在施工组成员各有专业擅长领域而非通才,则改进措施实施起来会存在客观障碍。

  参考文献

  [1]于润伟.通信工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98.

  [2]孙莉萍.试析程控交换机机房和管理维护措施[J].企业导报,2009,(03):89-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Z].2000-1-30

  [4]张继卉.浅谈配电箱安装施工技术要点[J].民营科技,2011(11):367.

  作者刘立辉

上一篇:基于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建筑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新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