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10-13 09:19
摘要:朗诵是内心情感表达的方式,它通过语言文字和声音传达文中的思想和意义,尤其是古诗在文学当中占据的重要性。现当今,小学朗诵在各式各样的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不同阶段不同的问题。现对这些教学方式提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提高朗诵在教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古诗;诵读;语文教学;分析
形成语感的基础是古诗诵读,它是培养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诵读必须要重视起来。有古至今,很多文人特别重视古诗诵读,它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一、古诗诵读在现语文教学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1.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本身缺乏兴趣,不愿对古诗字词进一步的理解,更何况对古诗进行诵读。学生无法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投入到其当中去,对古诗的诵读兴趣也难以形成。他们无法想象和理解古诗当中的词句,无法把生活中情景结合起来,对古诗取法入境,因此就渐渐的失去了对古诗文学的兴趣,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对之感到厌弃。
2.教师对古诗诵读教学方面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古诗诵读真正的含义和性质。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古诗诵读看起来只关乎学生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它需要师生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古诗诵读这件事。虽然课前老师会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之后在课堂上按照古诗原本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过多,反而让学生的思维无法跟进,想象力也无法发挥,无法联想古诗与生活事物当中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加强古诗诵读教学的措施
1.要加强语文教师的范读,遵循古诗诵读的教学规则
在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古诗诵读的实施具备科学合理性特点,必须遵循教学规则。古诗诵读的教学规则主要特点包含了主体性、全面性、针对性以及多元性。主体性规则主要指的是在具体古诗诵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和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包括自己的思维来进行相关的活动,不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性规则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古诗诵读教学过程中,以情感实践很认知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针对性规则主要指的是教师要通过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针对性的选择古诗作品进行诵读,专门为学生们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案,就算是对古诗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巩固很好的对古诗进行诵读和学习。
2.要加量进行古诗诵读训练,掌握诵读技巧
通过大量的古诗诵读,提高记忆力,增强语言和思维的能力,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最终提高对文字语句的感悟能力,通过大量的古诗诵读,是的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得到熏陶。在教学中,对待古诗诵读的教学认真。例如,拿《枫桥夜泊》与《长相思》来说,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一首是以明月为假象意象,很多诗人的意在表明张继以钟声为假象对象来写对思乡的思念。第二首是紧扣钟声和无眠,导入课堂中环节里所用到的词句。作者认为,学习古诗课程之后,似乎一切都回到了起点,但是在学生对古诗进行解读之后,已经对融入到古诗的意境当中去了,感受对古诗理解的力量。其次,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培训的加强,都是能够掌握对古诗诵读教学的实施和方法。提高和激起学生们对诵读的兴趣,增强对文字的感受力,就要加强和要求语文老师有一定的诵读基本功,朗读的技巧要熟练掌握。古诗词的诵读要注意节奏的划分,按表音节划分多,按表意节划分少,带有韵脚的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诵读时还要注意语速,要与语境感情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古典诗词要读的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要读的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就要读的快些。同时,要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总之,实施古诗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诗词的理解,诗情画意的感受才是古诗诵读的最终目标,诵读并不是目的。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保证实施对古诗诵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
[2]王晔.小学高年级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方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6.
[4]杨菊华.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渗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62-163.
[5]肖贝.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虞凌英
推荐阅读:小学语文教学杂志投稿格式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分析 下一篇:大型政治会议场所灯光网络化控制探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