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17 09:19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进行适当的诱导。诱导式教学有利于整个课堂学习氛围的构建,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诱导式教学;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小学教学中也要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让小学生从小接触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入诱导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并结合实际生活常识,创设教学情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1诱导式教学
诱导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教具等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强化教学效果。诱导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诱导式教学在信息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
2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诱导式教学
2.1情境创设
诱导式教学同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机械性灌输为主,这明显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难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诱导式教学则注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其对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主要意义有:
1)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强化诱导效果
在对电脑构造实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诱导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家电脑的构造,并将其表述出来。这样能够开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教师还可以问学生单独设备的用途,如鼠标属于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这样学生会进一步的对电脑的各构造部分予以思考,从而深入了解电脑的整体结构及其功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
2)课堂教学诱导,活跃学生思维
通过情境创设来实现诱导教学效果,以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掌握电脑构造特征,还能对其功能实行深入的剖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诱导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舒适、愉悦、自由的氛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及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2.2逐层递进,强化诱导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课堂上要合理应用诱导教学的优势,并结合问题进行逐层递进,以强化诱导教学的效果,更好的推动整体教学进程的前行。
受到小学生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情上,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诱导教学方式来延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例如,在谈论从网上下载文件方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如何从网上将视频下载下来?多数学生都有基本电脑操作的知识,在这一问题上,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其实行问题的思考。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组织语言,将下载方式和流程详细的表述出来,这样逐层递进的方式,既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捋顺,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事物的深入研究能力还不是十分成熟,只会一些表面内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其掌握知识重点。如提问学生:下载完的电影保存到哪个盘中?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十分清楚,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思考找出问题答案,提升知识的学习效果。
通过逐层递进的诱导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实现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配以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诱导式教学也对学生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有着显著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为其后续的实际操作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增强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佐保.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诱导式教学[J].学周刊,2018.373(25)
[2]孙佳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诱导式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7(4)
[3]侯军.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诱导式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6(8).
作者祁昕
推荐阅读:教育信息技术期刊投稿
上一篇: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电子文件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