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10 09:11

  摘 要:中职教育意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岗位实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课岗融合” 既是中职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也是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通过研究“课岗融合”教学模式 的基础内容,结合现阶段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的不足,提出开设校本课程、打造“双师队伍”、建设教 学基地、融合季节实际情况与优化评价方式等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代农艺技术教学;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懂技术、 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人才,中职教育中现代农 艺科技专业正是为向社会输送此类人才而创设, 中职学校必须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让学 生在短暂的校园时光中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与岗 位技能。在多方挑战的影响下,中职现代农艺科 技专业可使用“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原 本“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常规教学进行改革。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刍议​​​​​​​

  一、现代农艺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的核心专业课均围绕种 植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展开,包含了从基础理 论到生产实践的多门课程,并且随着年级的提 升,该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越强[1]。然而,在这一 现实背景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师仍旧偏重 理论教学,甚至在栽培植物的播种、苗期管理、 大田管理、收获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与实践结 合分外紧密的内容的教学中也很少导入实践,导 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

  二、在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实 行“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开设校本课程,构建“课岗融合” 的基础 “课岗融合”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相 配套的课程设置是该模式顺利运行的基础,由 于目前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使用的教材大多 只对基础理论作了解释,在实践方面缺乏指导 意义,加之我国农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 多生产实践条件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 此中职学校应设立校本课程,将必备的理论教 学与与时俱进的生产实践指导融为一体,以 此来保障“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稳定。在设 立校本课程之时,中职教师可根据学生培养 方案中“生产技能”“加工技能”与“营销 技能”的要求划定校本课程的三个层次,打造模 块清晰、项目完整的校本课程[2]。与此同时,中职 现代农艺技术的“课岗融合”校本课程应积极结合 学校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针对本地广泛种植的作 物或新投入生产的作物品质与技术进行教学实践。 例如,在制定“果树栽培和病虫害防治” 模块的教学内容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师一 方面要将原本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不同病虫害的分类方式以及基本防治 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地近10年来的大规模 病虫害防治历史作出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当地的 气候条件、果树种类为什么容易引发特定种类的 病虫害,让学生将目光置于生产实践中,了解更 多实际生产中生在发生的事件。

  (二)增强师资力量,打造专业的“双 师”队伍 坚实的师资力量是“课岗融合”教学模式取得高效的基础,面对当前中职教师教学经验丰 富而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学校要着手于 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对本校的在职教师进行生 产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使用聘请合作企业 中生产经验丰富的员工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 使“课岗融合”教学能够依托于优秀的“双师” 队伍展开。 例如,中职学校可扩大“双师”视角下的 教学范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专业课教师 的指导,还可以让学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寻 找工作中的“师父”,再结合定期开展的“企业 优秀员工入校分享工作经验”活动,现代农业技 艺专业的学生可获得全方位的学习。

  (三)建设教学基地,打造“课岗融合” 的基地 生产实践基地是产教结合、课岗融合成功 与否的关键硬件设施,生产基地的质量直接影响 着学生将知识理论化为生产技能经验的质量。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教育资源紧缺的影响, 大多数中职学校很难拨出足够的资金建设生产基 地,继而导致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课时 被不断压缩[3]。因此,在推行“课岗融合”教学 模式之时,中职学习必须要准备好硬件条件过关 的生产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涯中亲身 参与到温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厂化育 苗、无土栽培等项目的学习中,学会操作时代最 前沿的现代农艺技术设备,在生产性实训中积累 岗位经验。与此同时,生产基地也要包含部分科 研相关的设备,如土壤肥料、种子质量检测等设 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 新,在现有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自行找寻改善、 创新工作方式的方法。 为向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生产性实训机会, 学校除了动用教育资金,也可以与相关企业寻得 合作,以校企合作推动课岗融合。

  综上所述,“课岗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 的突出趋势,这一教学模式可使中职教育的人才 培养更具针对性,保证广大毕业生在就业后能够 迅速融入工作岗位,值得中职教师产生重视。 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引入“课 岗融合”教学模式,学校应抓好校本课程与师资 力量两方面基础内容,同时为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 足够的人力物力,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并使用合理 的评价方式带动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岗位实习。

  参考文献:

  [1]王达俊.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1):85-86.

  [2]潘长青.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完善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18,(7):148-149.

  [3]刘莉颍,韦士成,刘亚东,张丽.农业转型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 阜阳农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2):245-247.

  [4]王国平.中职农林专业生物课程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6,(20):69.

  作者苏显扬

上一篇:种植密度对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