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02 10:34

  摘要: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用电器数量的增加,我国的用电量逐年累增,这给发电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传统火电厂运行控制方案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人们对于火店厂生产电量的需求了,因此集控运行技术因可以提高产电效率被广泛地应用到火电厂当中。基于此本文对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优化

  引言:电能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目前任何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电能,火力发电目前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之一,因此,如何提升火电厂的发电效率就成为了如何提升总发电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发现集控运行技术应用火电厂的发电过程当中,技能够提升火电厂的发电效率、管理运行效率而且还能保证设备运行的安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火电厂之中。

探讨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研究

  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分析

  集控运行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控制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微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来实现对火电厂内部设备运行的统一管理。集控运行技术的特点就是稳定性较高,并且对于设备数量的要求没有限制,所以特别适合实现火电厂中的各种复杂的运行方案。而且集控运行技术还是火电厂实现自动化的基础。因此为了火电未来的发展,同时使火电厂的发电效率提升,应当广泛的使用集控运行技术。

  火电厂集控运行的相关概念

  对于平常的火电厂而言,由于火力发电的设备较大,因此火电厂的规模很大,并且为了保证安全性整套发电系统都很复杂,集控运行应用在火电厂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火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单炉运行的安全问题,而且还能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设备的运行效率。疾控技术还能优化锅炉、汽轮机组以及发电机组等的搭配和运行过程,使设备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从而使发电量上升[1]。

  火电厂集控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过热汽温系统的控制

  空气系数的大小以及煤与水的比例是控制过热汽温系统的重要参数,如果这些参数出现变化,炉内的燃烧就会产生变化,从而给整个汽温系统的运行带来影响,还有可能导致过热问题产生,对设备产生一定的损伤。在对过热汽温系统进行控制时,工作人员一定要专注,并且心理素质要过硬,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在过热汽温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还会产生其他的问题,如果再加上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问题,就会产生难以预估的损失。

  (二)再热汽温系统的控制

  再热汽温系统也是整个发电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系统,由于其系统组成复杂,因此具有更高的控制难度。再热汽温系统的稳定是发电设备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的关建,因此火电厂的操作人员应当尽可能的在不破坏其运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例如通过降低温水的含量,来对系统的温度进行调节,但是该种方法不能经常使用,虽然这有益于火电厂整体的运行状态,但是时间久了却会对机组带来巨大的损害,从而引发安全问题[2]。

  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智能化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人力是有极限的,因此人力控制模式也是有极限的,随着火电厂规模的增大,通过增加人力来提高控制能力是现实的,因此需要应用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员工的工作量,而且由于远程操控,还能提升员工工作的安全性。并且智能化的控制方案可以更好地实现集控运行方案,通过一个服务器就能实现对整个火电厂的控制,大大提升了控制工作的效率。

  (二)降低热损耗

  热损耗是影响发电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在所有的热损耗当中排烟热损耗占比很大,排烟温度是影响排烟热损耗的重要因素,所以想要降低发电过程的热损耗,就要合理的控制排烟温度,具体手段如下:其一降低一次风率,尽可能降低磨煤机的通风阻力;其二保证锅炉的密封性,定期对锅炉的外壳进行气密性检查,并保证检查口处于封闭状态;其三对锅炉的燃烧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输入空气中的氧含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所以火电厂的发电质量对整个社会用电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人们不仅对效率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更具备环保意识,因此火电厂的发展目标就变成了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加大集控运行技术的应用,同时不断对该技术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修晶莹.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问题与技术措施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16(08):18.

  [2]常成鹏.谈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9(18):43+49.

  [3]刘攀.火电厂集控运行现状与对策[J].品牌研究,2018(05):129+144.

  作者宋红禄

上一篇:无人机巡检技术在输电线路运维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