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0 11:43
摘要从介绍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危害症状出发,包括玉米斑枯病、玉米灰斑病、玉米矮花叶病及玉米大斑病等,分析了这几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并详细阐述 了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为安徽省玉米生产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玉米;叶斑病;症状识别;防治方法
关于玉米的论文范文还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而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是安徽省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皖北地区,玉米是农业生产的大宗农作物。玉米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徽省经济收入的高低。
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危害会影响玉米质量,降低玉米产量及生产效益。玉米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有部分病害危害症状相近,让农业生产者难以辨别,因此,根据病虫害危害症状,进行准确辨别,断定病虫害类别,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是提高玉米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对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进行比较辨识,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1、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危害症状
1.1、玉米斑枯病
玉米斑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2种真菌引起,两者经常会混合,难于区分。玉米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变为中央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
1.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呈长方形。早期坏死斑很小、淡褐色、具褪色晕圈,然后扩展至整个病斑。扩展的病斑初期呈褐色,当病菌在叶背开始产孢时,病斑变成灰色长条病斑,与叶脉平行;湿度大时,可在叶片病斑两面(尤其在背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灰斑病成熟病斑具有明显的平行边缘,病斑不透明。这是因为病菌无法穿过叶片主脉的厚壁组织,导致病斑扩展受到限制,所以出现平行的边缘。病斑不透明则是由于病菌形成了由暗色坚硬菌丝组成的子座组织,填满气孔下室。
2、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发生规律
2.1、玉米斑枯病
玉蜀黍生壳针孢病菌和玉蜀黍壳针孢病菌均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物质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溅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危害。冷凉潮湿的环境利其发病。
2.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主要在玉米抽穗后侵染植株叶片。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耕作与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①品种抗性。抗灰斑病的自交系通常表现水平抗性;杂交种中抗病品种较少。②气候条件。玉米灰斑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条件下发生,其中湿度是关键,相对湿度大于90%维持12~13 h,叶片表面湿度在11~13h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该病多在温暧、湿润的山区和沿海地带发生。③耕作与栽培措施。国外免耕或少耕的田块发病重,主要由于田间地表残留的病残体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来源。植株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病害发展,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
3、安徽省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防治方法
3.1、玉米斑枯病
防治玉米斑枯病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3.2、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主要在玉米大喇叭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3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喷到每个叶片为准。通常在发病率为10%时,连续用药2~3次,每次用药间隔7~10 d。常用化学药剂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及25%敌力脱乳油(丙环唑、必扑尔)。
参考文献
[1] 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等.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2006(1):1-11.
[2] 黄淋华 ,专业论文发表网,谢正伟 ,戚兰 ,等.达州市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8)140.
上一篇:生态农业建设中植物保护新技术运用 下一篇: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