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桑蚕技术推广困境与应对策略科技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0 11:34

  摘要: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气候温和,土壤酸碱值在4.0-6.50之间,为蚕茧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现阶段高县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集中于南部及中部区域在北部生产规模不足,对整体桑蚕产业效益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根据现阶段高县桑蚕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桑蚕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年) 》文件将高县列为了四川省重点桑蚕生产基地之一, 其也是商务部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在四川省农业特色强县建设过程中, 高县桑蚕建设规模不断增加, 为桑蚕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了进一步提高桑蚕产业经济效益, 对其生产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非常重要。

四川桑蚕技术推广困境与应对策略科技

  1、桑蚕产业现状

  高县是蚕桑产业大县,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 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 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 全年降雨量1028.1毫米;土壤PH值4.5-6.5, 适宜优质蚕茧生产区域, 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年) 》中列明重点发展的20个蚕桑重点县之一, 是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全省100个优势特色效益农业 (蚕桑) 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特色50强县。全县现有桑园20.3万亩, 覆盖全县19个镇乡、217个村、1439个社、近3万户蚕农, 主要集中在高县南部和中部地区。全县2017发种量达到193975张, 其中蚕农茧款收入达到3.46亿元, 蚕桑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0.1亿元, 比上年增加2.01亿元, 增长24.8%, 蚕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产业发展稳中有增:1) 以龙头企业带动, 坚持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基本思路, 以“共育+仪评”为抓手, 扎实推进现代蚕业发展, 实现了: (1) 发种量稳中有升。 (2) 坚持高端引领, 蚕茧质量实现新突破。高县多年来蚕业科技水平提升缓慢, 蚕茧质量不高, 龙头企业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连续两年继续坚持以“共育+仪评”为抓手, 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和效益。小蚕共育面稳定在70%以上, 全年仪评茧量达62%, 同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 (3) 助农增收显着, 蚕农收入实现新突破。2017年国际市场茧丝价格上扬, 国内鲜茧价格大幅度上涨, 养蚕效益显着提高。全县蚕桑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0.1亿元, 比上年增加2.01亿元, 增长24.8%, 其中蚕农茧款收入达到3.46亿元, 比上年增加6256.3万元, 增长22.0%, 是高县历史上兑付茧款最多、蚕民受惠最大、养蚕效益最好的一年, 凸显了蚕桑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脱贫奔康的重要作用。 (4) 重点镇村规模效益实现新突破。公司兑付茧款中, 罗场、庆符、蕉村、嘉乐、落润五个乡镇进入“千万元俱乐部”, 比上年增加3个镇。其中“川南蚕桑第一镇”——罗场镇, 仅公司兑付的茧款就达2251万元, 比上年增长20.92%, 再上一个新台阶。罗场镇民新村茧款收入达到429.57万元, 比上年336.42万元增加93.15万元, 增长27.6%, 继续保持全县“百万元村”的领先地位。2) 蚕业基础不断巩固, 桑园规模取得新突破。由于连续两年来鲜茧价格上涨, 农民群众栽桑养蚕热情高涨, 全县各蚕技站组织育苗多, 通过整村推进精准扶贫项目调进桑苗多, 全年新栽桑苗突破1000万株以上, 新增桑园面积1万亩以上, 是近五年来栽桑株数最多, 桑园面积增加最快的一年。桑园规模保持在20.3万亩。

  2、桑蚕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在现阶段高县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 在“提质增效”的发展原则下, 全面开展了连片生产、核心示范、全面覆盖的桑蚕产业布局。但是在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其整体技术整合能力较差, 促使桑蚕产业技术水平不足, 制约了桑蚕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一方面在高县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去, 其桑蚕产业项目建设与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但是整体桑蚕农业生产区域仍然以南部为主, 而南部桑蚕产区路面较狭窄, 导致其生产技术无法流入北部区域, 从而阻碍了产业环线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桑蚕产区而言, 高县桑蚕产业整体科技项目投入较少, 科技项目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桑蚕产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再加上农民劳动力缺失、机械化程序低等问题, 影响了桑蚕下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

  3、桑蚕技术推广优化措施

  3.1、拓展推广渠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桑蚕技术推广效果, 完善的推广渠道非常重要。在实际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 高县相关科研机构及教育机构应加大桑蚕技术的开发应用, 通过各项桑蚕技术发展专题活动的开展, 鼓励专业人士进入生产一线, 为桑蚕产业种植人员提供最新的桑蚕生产技术。在具体的桑蚕技术传播过程中, 相关人员可通过桑蚕技术影像播放、桑蚕技术推广节目开设等措施, 对桑蚕生产技术及其配套设备进行全面推广。同时在当地区域内进行乡镇桑蚕生产工艺试点基底的建设, 通过先进科研成果的生产效益转化, 可为桑蚕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增加资金投入

  充足的科技资金投入是桑蚕技术推广的基础。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 在高县桑蚕技术推广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技术瓶颈限制。因此在实际桑蚕技术推广过程中, 高县职能管理部门应依靠自身权利, 明确桑蚕技术推广在桑蚕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在桑蚕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制定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桑蚕技术服务资金支持, 为桑蚕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充足的薪资福利及科研费用, 提高桑蚕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创新思维模式

  针对现阶段高县桑蚕技术发展情况, 相关桑蚕技术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拓展思维, 利用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结合现阶段桑蚕技术应用情况, 不断拓展服务体系。通过团队间的沟通协调, 实现单一技术服务与综合技术的有效结合, 而多模式桑蚕技术推广服务的拓展, 也可以进一步强化桑蚕产业过程服务, 在统一认识及推广思路的基础上, 坚持示范合作经营理念。同时进行新型主体的开发培育, 为整体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4、总结

  综上所述, 高县桑蚕产业是其农业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桑蚕技术是桑蚕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针对现阶段高县桑蚕技术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渠道限制等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对桑蚕技术推广的重视, 为桑蚕技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广理念, 为桑蚕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田智得, 毛洪斌, 甘丽红等.广西蚕桑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蚕业, 2016, 50 (3) :5-8.,

上一篇:乡村生物质能源应用现状与提升战略 下一篇:生态农业建设中植物保护新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