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六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08 10:25

  【摘 要】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目标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厘清课程基地的概念,课程基地建设的原因、目标、结果、最终指向,课程基地建设才能真正深入推进​‍‌‍​‍‌‍‌‍​‍​‍‌‍​‍‌‍​‍​‍‌‍​‍‌​‍​‍​‍‌‍​‍​‍​‍‌‍‌‍‌‍‌‍​‍‌‍​‍​​‍​‍​‍​‍​‍​‍​‍‌‍​‍‌‍​‍‌‍‌‍‌‍​。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目标,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江苏从“十二五”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的课程基地建设,势将成为江苏基础教育积累新优势、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江苏省启动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已有九个年头。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为不忘初心,也为持续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实践深入,似乎仍然需要回答好一些基本问题。比如,高中课程基地是什么?为什么要建?建设目标是什么?建成什么样?怎么建?建成后如何运行?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六问

  一、高中课程基地是什么

  高中课程基地,首先是基地。词源意义上的基地是指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性场所,是某种活动的集中性支撑点。在以某一学科为主体并服务于该学科建立起来的基地,其显著特征是实施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阵地所在,它可以是传统的教室、实验室,也可以是其他样态。

  其次是课程的基地,即实施某学科课程的基地。这里的课程应是指围绕特定学科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基地上按照特定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非基地场所实施难以实现的学科教育目的。

  再次是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基地。就我国现行学制看,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高的、兼有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苗子的学段,它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好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依托普通高中学校有条件的学科建立课程基地,显然应该是为该学科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任务提供更为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并期待这个学科在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任务方面完成得更为出色、更有质量,成为其他学科的示范。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是为完成学科教育任务而设立的具有更丰富更优质资源的所在地。

  二、建设课程基地为什么

  于2011年开始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是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促使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总体上看,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理解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具体而言,是赋予部分学校有条件的学科更多更好的资源,实施好学科课程标准、完成好学科教育任务,为其他学科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学科教育任务树立示范和典型。

  三、课程基地建设目标是什么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对于学科教育的要求,课程基地建设目标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课程基地学科的教师真正成了导师,教得轻松、又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如。自如是自主的发展,学得自如才能考得自信,才能有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提高。

  2.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应有把基地相应学科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勇气和作为,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并以此发展成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铸就学校的品质。

  四、课程基地建成什么样

  在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有关文件中对于高中课程基地建成什么样已有明确要求。鉴于建设课程基地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产物,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前提下,课程基地应呈现多种样态。

  1.课程要素统整的样板。

  课程基地应将实践课标、教材等要点、难点与基地要素进行统整,进一步提高本课程并引领本校其他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为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同类型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示范。

  2.核心素养落地的先行者。

  核心素养只有通过课标和教材的修订与实施、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考试与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工作的整体努力才能真正落地。从这个角度看,课程基地建设应该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先行者。

  五、课程基地怎么建设

  1.科学规划、有效实施。

  建设课程基地应确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规划的品质要高、立意要远,实施要精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相应的学科教师要参加,还应动员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让基地建设工作真正成为学校行为、全体教师的工作。

  2.营造氛围、争取支持。

  课程基地建设单凭学校的努力难以达成相应目标。作为建设主体的学校,应宣传基地建设的目的和目标,在校内,让各学科教师了解、认同、关心、支持基地建设;在校外,应正确引导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和家长,争取各方以多种形式持续支持。

  六、课程基地如何运行

  1.体制要新、机制要活。

  课程基地建设应允许学校一个主体,也可以是多个主体。如果是多主体共同建设,或者是建在校外的基地,那么,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尤为重要,这是保障基地运行顺畅、高效、可持续的需要。

  2.开门建设、服务社会。

  学校是社会的,集社会资源建成的基地,理应面向社会,成为整个社区文化资源的一部分。这与课程的开放性是一致的。因此,应开放已建成的课程基地,使之成为其他学段教育、社区教育等的高品质的资源所在,同时,赢得更多更好的基地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资源。

  3.引进资源、校本改造。

  课程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资源建设。当下,许多课程研究和实践成果都可以借鉴、学习、引进,如STS课程、AP课程、STEM课程等。引进的课程,应做本土化、校本化改造。因为,课程是国家的意志、价值观的载体,特别是人文类课程,在积极引进的同时进行本土化、校本化改造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作者:王国强

上一篇:享有适切的学生生活 下一篇: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