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07 10:17
【摘 要】本文阐述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中的作用,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贫乏且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欠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现状,从学校培养执行力度、课程设置、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从加大培养执行力度、完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方面提出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信息化教学素养 策略
关于高职教育的文章还有评副高职称论文要发表几篇,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主体地位。信息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趋向于主动化、创新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搜索出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相关理论视频等。这样既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实现了个性化、创新性、优质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还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囊括了生动逼真的音、视频,虚拟仿真技术等,利用其进行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与被动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信息化教学还引进大量的电子设备,在对传统教学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主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促进自主学习。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其原因
(一)培养现状。通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存在如下不足。
1.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贫乏且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在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来获取信息知识,教育途径成为学习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来源,社会与家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极小。在相关的互联网络知识中,大多学生会利用计算机进行交友聊天、看网络娱乐视频等,而用来查找学习资料等学习交流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相关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不甚了解,比如网络隐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网络系统的维护等。由于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贫乏,因此就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面对更高的信息技能操作时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虽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PPT文稿演示以及数据处理等,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比较陌生。学前教育专业常要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那么学生有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图像处理软件、音频软件以及扫描仪等媒体设备,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极度缺乏计算机软件安装与多媒体文件获取等知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在获取信息和管理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敏感度较好且积极,但却没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不能在日常学习和实习阶段高效运用信息知识。比如应用相关处理软件处理音频图像时,会出现画面不清晰、噪音等,这样就不能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完美的教学设计,不仅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对教学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发挥自主创新学习的作用,并且在信息发布和交流能力方面喜欢选择手机短信、微信以及QQ等方式,而选择博客和BBS论坛交流方式的人较少,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同外界的共享交流还不利于整体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相关原因。具体如下:
1.学校培养执行力度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近些年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学校是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执行单位,但是大多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传授当作重要目标从而出现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度不足的局面。比如某些学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某些学校甚至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某些基本应用即可,根本不会投入相应的资金与设备。同时,某些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得不够合理。比如某些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课时较少,1周1次,1年不足50个课时,并且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自然不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2.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较低且未能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良好引导。高职教师在信息化大环境中,需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可以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有密切联系。然而,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例如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公共课的课时就比信息技术课时多得多,这样很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上网聊天,而大大减少了利用便捷互联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学生喜欢利用手机观看电影、打游戏、购物等,甚至很多学生还沉迷游戏中不可自拔。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大多高职院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没有着手进行正确引导,再加上学生道德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正确判断信息道德问题等,成为阻碍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大培养执行力度。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并有效监督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可依据相关要求给予合理的政策性倾斜,比如合理分配信息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合理的结业测评体系等。还可以在校园内部网中组建学前教育版块,比如为学生设置幼教心理课程、幼教健康资讯等专业模块,如果学生想查询该专业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可以点击相应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充分适应时代的需求,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校园环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各种信息化学习比赛,最大化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完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大量实践证明,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单一的课程进行学习,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使其能够与其他课程融入为一个整体并融入各学科的教育评估体系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适应学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还要充分结合未来的岗位需求。例如在WORD教学中,设置与幼儿园语言教学领域等相关的编辑排版课程;在POWERPOINT教学中,可以结合幼儿教学领域设置演示文稿制作课程等。这样,既可以对学生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学科学习提供有力帮助,还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幼儿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整合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应多借助优秀的教学理论,充分围绕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定期让各学科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以此总结出最适合学科职业特色的有效教学方法。此外,还应确保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与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艳,廖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J].科技资讯,2016(28)
[2]张淑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
[3]杨丽丽.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J].新课程研究,2016(4)
作者:韦银幕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模具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下一篇: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