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01 10:19
摘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机遇,响应国家号召,尤其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结合专业特点,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一二二”人才培养路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很多高校实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教育作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应具有“隶属地方”“服务区域”“人才应用”的显著特征,其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人才。当前,为了实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和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向本地区培养优秀的社会需求人才,尤其是作为高校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升本院校的高校来说,怎样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从学术性向应用型的转变,是当前高校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了解和熟悉“三农”问题,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在农牧行业企业从事数据分析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完全考虑人才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重复率较高,同时该专业设置有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其中专业实践课包括课内实验(实训)、集中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四个部分。转变应用型本科以后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修改,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重”专业基础课程,“轻”专业实践课程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列出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授课教师仍然依据传统的理论授课方法,而非“问题导入”式组织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在实际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机会很少,学生仍然缺少“观察—体验—反思—改进”的课堂训练机会,而且很多实训课程只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无法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无法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高校并没有及时调整相关的教学方式,也没有真正发挥应用型本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首先,课程体系方面应充分考虑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对专业领域人才规格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备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本科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诉求和具体规定,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规范的衡量标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应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脱贫。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模块构建中的系统问题,高校应尽快建立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吻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在核心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不仅是学时方面,更要结合甚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重点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实践课程的设置兼顾实践性、创新性,更要突出与时俱进。
(二)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深度融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实践能力欠缺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进修、访学、有目的性的培训。其次高校应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操作,保证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接轨,有利于服务学生。也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地方企业尤其是农牧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授课。或者也可聘请相应行业的企业人才或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者进课堂,传递农牧业最新领域的相关情况,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的困惑,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也提高了他们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69-7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3]方婷,于亚辉,曾绍校,梁鹏,庞杰,郑宝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食品工业,2019,40(1):298-300.
[4]梁秀生,顾永安,王中教.回归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探析—基于高质量就业视角的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37-42.
作者:杨梅
上一篇:实体经济下滑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下一篇:浅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