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28 09:14
摘要:基于计算机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孤岛化”的局面与计算机网络的特殊性,探索将“思政元素”与网络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自顶向下设计全过程育人模型出发,分析蕴含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哲学思想,发掘“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计算机网络;德智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传统的理工类专业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育人,智育与德育间相互割裂,不利于系统育人。为此,一些学校正在探索课程思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针对飞行技术专业的特殊性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行办法[2]。杨涵阐述了上海高校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3]。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关系日益密切。朱明等阐述了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挑战,并提出了“以教学为关键、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室为基础、以榜样为动力”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4]。这些探索有益于将思想融入专业课堂中,实现专业的全过程育人。
一、计算机网络的特点与全过程育人模型设计
从智慧家居到智慧城市,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计算机网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在现实物理社会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与技术构建了一个网络虚拟社会。
计算机网络体现了多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有着许多相关性、相似性。计算机网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快、双重性等特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如今,网络犯罪、隐私保护、青少年网瘾、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对社会产生了诸多的不良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中的哲学思想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自身的产生、发展也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探索、揭示网络中的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6-7]。从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揭示网络中的哲学,不仅有利于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探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网络虚拟社会以现实世界为物质基础。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与延伸,其没有脱离也不能独立于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中的言行均以一定方式(如电子信息)存在。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计算机网络从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到现在的互联网,其发展经历了“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不对等到对等再到不对等”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这些变化过程蕴含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发展总要经历曲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与改变才能进一步提升。
三、挖掘计算机网络“思政元素”的策略
计算机网络是指自治、相互连接的计算机集合[8]。网络中的设备依据网络协议、按照一定的方式(如竞争)获取网络资源,实现相互通信与资源共享,保证网络的有序、稳定、可靠。网络中各种各样的技术蕴含着“谦让、共享、和”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图2。教师如何发掘蕴含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育人融入智力育人非常关键。同时大学生由于思维活跃、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新鲜事物与不良信息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具有影响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教师有义务利用好“计算机网络”课程让学生明辨是非。
上一篇:基于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的人格特质识别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