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黑猪肌肉组织形态学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24 10:12

  摘 要:本文以黔北黑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通过制作石蜡切片,伊红-苏木精(HE)染色对其组织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黔北黑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达77.56μm,面积为4854.64μm2,肌纤维间间距为11.96μm,肌纤维密度为158.8根/mm2。黔北黑猪肌纤维较粗,肌纤维间距较大,脂肪含量高,口感、风味优良。

  关键词: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组织学特性

黔北黑猪肌肉组织形态学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营养、健康,还要口感鲜嫩、风味好。黔北黑猪主产于贵州省北部,作为我国畜禽种质资源的重要成员,具有“头大、嘴长、岔口深、脚高、体长、架子蹬、大耳下挂粗尾根、倒八卦头、日增斤”的特点[1],除此之外,黔北黑猪性成熟早、繁殖力强、母性好;储脂能力强、肉质好;耐热耐寒、抗病力强[2],但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数量锐减。猪的骨骼肌约占胴体重量的50%~60%,是供人类食用的主要部分,由肌纤维、肌内脂肪和结缔组织组成,肌肉的组织学特性包括肌纤维的类型、直径、密度、面积、肌节长度等[3, 4]。另外,肌纤维的直径、面积、周长和密度等多项指标已应用于肌肉品质的研究中[5]。本试验通过对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组织学特性的研究,明确黔北黑猪的优势所在,为黔北黑猪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本研究所用黔北黑猪来自贵州省德江县农祥牧业有限公司,随机选取 3 头体重在 90 kg 的黔北黑猪屠宰,取背最长肌,按长轴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剪成 1 cm×1 cm×0.5 cm 的小块,放入 4 ℃ 的 4% 的多聚甲醛中固定。

  1.2 组织学特性分析

  将经 4% 多聚甲醛固定的组织块进行修整、洗去固定液,常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进行脱水、透明、包埋(包埋时注意横、纵切面的摆放),切片,切片厚度为 5μm,伊红苏木精(HE)染色,中性树脂封片,显微镜 Leica DM 2 000 观察。利用软件 LAS V4.9 进行拍照和数据采集。肌纤维直径、长径、短径、周长、面积等都是在 10×20 倍下测量的,为减小误差,本实验采集 5 个视野,每个视野采集 20 个肌纤维的数据,取平均值。

  1.3 数据分析

  对测定数据整理后,采用 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来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的组织学结构可知,肌纤维呈近似椭圆形,有多个细胞核,细胞核位于近细胞膜位置(见图1)。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为77.56μm,长径为95.64μm,短径为57.76μm,肌纤维周长为262.84μm,面积为4854.64μm2,肌纤维间间距为11.96μm,肌纤维密度为158.8根/mm2(见表1)。

  3 讨论

  猪肌纤维的长短、粗细随品种、年龄、肌肉的部位和生理状况而有所差异[4]。我国地方猪种的肌纤维直径一般较小,平均约 42.28μm[6],肉质细腻,但本研究中,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的平均直径较大(71.56μm),这可能要归咎于放牧的原因,放牧使其运动量加大,肌肉发达,肌纤维面积大,肌纤维密度较小。黔北黑猪肌纤维面积较大,同等重量的猪肉中肌纤维所占的比例较大,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就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肌肉的大理石纹是由肌内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其比例越高,猪肉的感官特性、风味和多汁性越好[3]。肌纤维间距直接反应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和肌内脂肪的含量,肌纤维间距越大,肌纤维紧密性越小,肌间脂肪含量越高。本研究中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间距大于海南特种野猪[7]和姜曲海猪[5],其肌间脂肪含量也高于这两个猪种。

  4 结论

  黔北黑猪背最长肌的组织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黔北黑猪肌纤维较粗,同时肌纤维间距较大,脂肪含量高,使其口感、风味优良。

  参考文献:

  [1]张晓可,罗治华,刘镜,等.黔北黑猪的遗传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J].饲料广角,2013,21(17):37-38.

  [2]黄焕深.贵州地方猪种的特点及改良方向[J].贵州农业科学,1980,(6).

  [3]陈璐,金邦荃,刘兴余,等.猪骨骼肌组织学特性与猪肉嫩度关系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1).

  作者:赵园园,孟金柱

上一篇:畜牧产业“三变改革”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甘肃高山细毛羊两年三产频密繁殖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