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24 09:54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牛羊养殖场收购玉米草和玉米种植户销售玉米草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如何将种、养、加产业链有机结合,解决牛羊养殖场饲草短缺和广大农村玉米秸秆浪费的矛盾,增加种、养双增收,降低农村因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丰收。
关键词:玉米秸秆;牛羊养殖;饲料化利用
写玉米秸秆的论文还有切碎和揉切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的影响,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解决规模化牛羊养殖场优质饲草短缺问题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已摆在了突出位置。在西部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铲草量高,而玉米秸秆又是牛羊养殖价廉、质优、量大的最主要饲草。本文主要以兰州地区榆中县为例,从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以及秸秆合理利用的途径等全面剖析、探讨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的创新模式。为广大牛羊养殖户、玉米种植户及加工企业提供借鉴。
1 榆中县玉米种植现状
榆中县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川东和北部山区;全县2019年玉米总种植面积为25.3万亩,其中旱地双垄沟玉米种植面积为22万亩,水地玉米种植面积为3.3万亩。水地亩产全贮草6 t左右,黄贮草2.5 t,干玉米草0.7 t,旱地亩产全贮草4 t左右,黄贮草2 t,干玉米草0.5 t;全县水地全贮草19.8万t,黄贮草8.25万t,干草2.31万t;旱地双垄沟玉米可生产全贮草88万t左右。
2 养殖现状及草需量
截至2019年底,全县200只以上规模肉羊养殖场100家,存栏3.8万只。全县肉羊总饲养量28万只,肉牛1.9万头,奶牛3 500头,需青贮草41万 t,实际青贮草10万t左右,仅占总数的24.4%左右,其余牛羊养殖户大多用干玉米秸秆和其他秸秆饲料。散养户饲喂青贮饲料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散养户养殖规模小需草量少;二是缺少劳力,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青贮饲草料时正是农忙季节,缺少收草人员;三是青贮饲草料需要一定的技术,农户存在困难。
3玉米秸秆收割加工企业现状
2019年全县共有6家玉米秸秆专业化加工企业,其中5家购买了联合收割机,共有8台联合收割机,2台袋装打包机,1家定点青贮池青贮企业,最大的吉江合作社年联合收割青贮草5000 t左右,主要以袋装青贮为主。玉米秸秆收割主要是川区,成品青贮草主要销售给大型牛羊养殖企业,全县年最大收割能力为 4.5万 t。联合收割加工只适应于水地,旱地双垄沟不适合。
4 存在的问题
4.1 种植户
近年来,随着玉米等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种植户在减少劳动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入,也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玉米颗粒的产量山区平均400 kg/亩,川区600 kg/亩,以均价1.8元/kg计算,山区收入720元/亩,川区1080元/亩;交售青贮玉米草,山区每亩产量4 t,川区每亩6 t,全贮玉米草以350元/t收购价计算,山区每亩收入1 400元,川区2 100元。山区每亩增收680元,川区1 020元。种植青贮玉米效益明显,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青贮玉米草的交售季节性很强,时间紧;二是劳力不足,每年9、10月份好多家庭的强壮劳动力都在外务工,致使造成很多种植户无劳力收割;三是养殖场、收购加工点少,固定收购点较远,种植户运输不方便。
4.2 养殖户
一是近年来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养殖场大多数远离玉米主产区,运输成本太高,养殖场收草比较困难,收购价格也在逐年上涨。二是玉米草青贮季节正是农民秋收农忙季节,群众顾不上交草。由于玉米秸秆青贮季节性非常强,只有1个月的时间,好多农户的玉米秸秆没有能力运输出售给养殖场。三是资金短缺,由于一次性要投资全年的饲草支出,金额较大,部分养殖户存在困难。
5 模式探究
5.1 传统收购模式
牛羊规模养殖场到了玉米秸秆青贮季节,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秸秆收购价,周边玉米种植农户将玉米草交售到养殖场进行青贮,该模式只适合养殖规模小,周边玉米种植面积大的养殖场。玉米秸秆青贮季节,养殖场要提前做好一切青贮预备工作,包括修缮青贮池,检查铡草机、压草小四轮或装载机,资金筹集,过磅地点等。该模式的优点是节约成本,适合养殖规模小,周边玉米种植面积大的牛羊养殖户。
5.2 种养结合的订单模式
近年来,由于牛羊养殖场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收购的玉米秸秆也相应地增加。农户种植玉米没有规律性,每年的种植面积不确定,导致了许多养殖场靠传统模式收草存在困难。为了保证每年按时按量收购青贮草,养殖场与周边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提供饲用玉米或饲用高粱种子,农户种植时按青贮草的标准种植,密度大,种植时间也可推迟7~14 d,可以有效预防霜冻,也可以提高亩产草量。青贮季节,养殖场按市场行情或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购玉米秸秆,该模式的优点是养殖场每年能够保证有草青贮,青贮效果要比普通玉米好且营养价值高。农户种植的玉米草保证有人收,并且由于种植饲用玉米或饲用高粱,产量要比普通玉米产草量高,农户收益明显增长,实现了种养双赢局面。
作者:尹作乾1,王 琨2,王彦龙1
上一篇:探索引用新技术生产马奶酒 下一篇:畜牧产业“三变改革”实践与探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