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07 10:07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主要产业。然而,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严峻(突显)。突出表现为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等。其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如何使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21世纪一个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都是巨大的。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综合各种信息,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会对后代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做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才能够地走好可持续发展这一条路子,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李天元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2004(1):22,24.

  【2】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4,60.

  【3】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105,139,141.

  【4】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221.

  【5】詹姆斯•伯克、巴里•雷斯尼克.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销.电子工业出版,2004(1):118.

  行文姣

上一篇:县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开发森林旅游业,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