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乡村发展问题及振兴措施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30 09:32

  摘要:宝丰县作为河南省中部的一个农业生产大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已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出现了乡村环境恶化及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农村农业逐渐萧条。本文就振兴乡村提出了四项措施。

  关键词:乡村发展;振兴措施;宝丰县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全县共有306个行政村,753个自然村,人口52万。县城处于焦柳铁路与漯宝铁路交会点,正在建设的郑万高铁在县城设有站台,国道、省道、县乡道等汽车道路四通八达,交织成网。全县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较完善。

宝丰县乡村发展问题及振兴措施

  1乡村发展现状

  本县处于伏牛山余脉,属浅山丘陵区,二分山地、四分丘陵、四分平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平原区村庄间距近,人口相对集中,地势较平坦,农业较发达,基本没有贫困村庄,且贫困人口较少。山区和丘陵地土地贫瘠,村庄多,人口稀少,贫困村庄和贫困人口较多。境内乡村居民外出务工者较多,务工收入是乡村居民主要经济来源。

  2乡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乡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宝丰县地下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煤炭、矿石开采业一度非常繁荣,形成了采矿业。随着政策的收紧,采矿业日渐式微,资源优势消失,原先红火的韩梁煤田、香山煤田矿区,现在危房林立、满目疮痍,沦为塌陷区和废弃地。另外,农村垃圾没有固定堆放场所,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村民生活习惯不文明,随手倾倒生活垃圾和污水现象普遍存在,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田塑料残膜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都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2.2全境内空心村现象日趋严重

  本县有歌舞、魔术表演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境内的歌舞演出团体外出表演成为产业,带来了本县赵庄镇一带经济的繁荣。现在,这些歌舞表演团体纷纷转产从事照相、图书、净水器、锅、洗衣粉、床单以及窗帘等实物的销售,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挣钱后的农民,进入县城或平顶山市区买房子买车并定居于城市的为数众多。还有一些村民外出务工,除了春节等有限的时间外,经常在外地生活,使家中的妇女儿童成了留守人员。有人戏称农村“实现了四化”,即农村居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有的村庄在外买房者高达80%以上。贫困村中,约30%以上的农户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县城买房。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几乎都要成为空心村。

  3乡村振兴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几个方面,概括了乡村振兴的特征。笔者认为,为实现上述愿景,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3.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加强

  宣传和教育,一是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形成人人珍爱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氛围。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宣传节俭、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对身边的好人好事、孝顺媳妇好婆婆、优秀党员给予嘉奖。三是制定村规民约,宣传正能量,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赌博盛行等陈规陋习,营造乡风淳朴、民心良善大环境。

  3.2扩大县域乡村独特文化资源影响力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大县优势,保护好古镇古街、民宅祠堂、古树名木、青山绿水的同时,发扬农耕文化、民俗艺术、庙会书会、戏曲杂项等,将旅游产业与宝丰县固有的“观音、汝瓷、红色、曲艺、宝酒、魔术”等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乡村资源增值。让村庄融入青山绿水和田园之中,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扩大“观音祖庭、清凉寺汝瓷、红色文化、赵庄魔术、马街书会、曲艺文化”等品牌影响力,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设施建设,打造成囊括文化体验、旅游名村、民俗街区、自驾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文化旅游名县。

  3.3加大乡村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完善供电、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供水、物流、垃圾回收和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及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使农村变社区、社区变景区,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能吸引人、留住人。初步构想,可将空心村闲置宅院改造升级,并经专业化运营变成晚年驿站,既解决了土地房屋闲置浪费,又提高了空巢老人(甚至是城市居民)的养老质量。健全设施和服务,综合利用乡村各种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减缓继而解决乡村衰败问题,从而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足。

  3.4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关注贫困地区,以重大扶贫工程和精准帮扶为主抓手,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等问题,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发展新型农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动员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进来,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风正的农村新景象。

上一篇:辣椒起垄覆膜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