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5 08:57

  (摘要】通过对农业改革和开放导致农业发展的机理以及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目标特征、主体特征、手段特征、方式特征、机制特征、道路特征予以揭示,对新阶段农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农业改革、开放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新阶段推进系统性、针对性和战略性农业改革,扩大农业有序开放,从而化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紧约束,解决新阶段农业发展中“两偏高、十偏低”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改革;农业开放;农业发展

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业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农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1.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演化的新趋势:从分强统弱、有分无统,转向以分为基础、强化统一经营,真正实行有分有统、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在“分”这个层次上,以超小规模的纯务农户为基础,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和不同规模的专业农户。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兼业农户占农户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到2009年,全国兼业农户比重为46.3%。其中,以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户的比重为26.8%,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户的比重为19.4%。发生显著变化的是纯务农户和专业农户的数量。全国纯务农户的比重从2000年的47.2%下降至2009的37.2%,全国经营耕地规模100亩以上的专业农户从2006年的43万户迅速增加到2012年底的270多万户。…2011年,黑龙江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6.75万个,经营土地2200多万亩,户均320多亩。2012年,江西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17万户,共承租耕地207.37万亩,户均117多亩。旧’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到2012年底,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在“统”这个层次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统一经营”的重要主体,使得传统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统一经营”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0年的不到3万家发展到2011年的11万家,目前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以1253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1万多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0万多家中小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产品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多个领域,经营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多个环节。目前,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带动各类生产基地规模占全国农业生产总规模的60%以上,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占总数的98%以上。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多家,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数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覆盖全国91.2%的行政村,实有人社成员4300多万,覆盖全国17.2%的农户,每个合作社平均有近80名成员。根据农业部的专项规划,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覆盖率将从现有的17%提高到45%以上。从各地实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从忽视农业公益性服务,偏向农业经营性服务,转向在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2年1号文件进一步对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8月3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提出完善公益性服务、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财政从2009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国14个省、176个县、815个改革基本到位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启动条件建设试点,实现了多年来基本建设投资支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突破。到2013年底,财政投资乡镇农技机构建设将实现全覆盖。

  (二)农业开放进人新阶段

  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贸易总量和逆差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贸易结构升级。加入wro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增长迅速,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标志着我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保持双增长的格局,但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556.2亿美元,在2007年的水平上翻了一番,与2010年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O%;进口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是2007年40.8亿美元的8.4倍。2011年,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农产品进口1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均创历史新高,进口首次超过了出口,出现历史上的首个贸易“逆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2011年的报告称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和逆差继续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持续较快增长,自2005年起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紧随美国和欧盟之后,位居世界第三,表明我国不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而且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大国。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看,近年来农产品进口以土地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大规模增加进口大豆以替代进口豆油;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中水果制品、果酱、茶及水产品中的鱼类加工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产品出口贸易沿着垂直产业链向实现农产品升值增效方向发展。

  2.农业资本跨境流动的新趋势:在继续重视农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开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农业引进外资方面,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农、林、牧、渔业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数6993户,比2007年增加了998户;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为37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43亿美元,注册资本为233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86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202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84亿美元。除了外商企业投资,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金开展减贫与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山西、湖南、安徽、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扶贫办发布的数据,1995--2010年,全国在扶贫领域直接引进利用外资接近14亿美元。在农业对外投资方面,2011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亿美元,截止2011年末,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4.2亿美元。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呈现5个特征: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从以农垦集团总公司、水产集团总公司和中牧集团等大型国有农业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发展。浙江农民外出开发农业的足迹已遍布乌拉圭、俄罗斯、巴西、美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和地区。二是农业对外投资区域日趋广泛,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和天然橡胶、油棕、剑麻、木薯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三是农业对外投资领域覆盖面扩大。投资领域涉及粮食与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森林砍伐、农产品加工、渔业养殖及远洋渔业捕捞等。四是投资形式多样化。农业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参股等多种形式租赁土地种植、购买捕捞许可证、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贸易等在境外从事农业开发与合作。五是农业对外投资发展不均衡。目前,河南、江西等内陆省份“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落后,而黑龙江、浙江等沿边沿海省份的农业“走出去”的势头良好。[61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机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征

  (一)农业改革和开放导致农业发展的机理

  推进农业改革不仅消除了农业发展的障碍,而且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粮食生产相继迈上4亿吨和5亿吨两个台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承载世界22%的人口,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7元,是1978年133.6元的59倍,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底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Ⅲ’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推进农业改革密不可分。放弃“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分给农户,实行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外出就业的束缚。从2004年起开始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在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快速上升的背景下,【2”不断增加对发展粮食生产的补贴和扶持,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法规的引导支持下迅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在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基础上,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了我国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少取和多予”,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使得政策性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活”使得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地区的农民,在享有农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外出流动就业与兼业,实现外出务工增收。【2纠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着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大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力度,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与相关农村公共政策的衔接,加快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得以摆脱非收入贫困和收入贫困并存的“两重贫困”陷阱。在农业政策选择和行政管理模式上,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科技和法律手段,加强部际合作、探索“大部制”改革、推进绩效管理,推动了农业部门分割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农业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政府农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效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持农业战略,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使得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业竞争力增强。

  (二)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征

  1.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多维目标特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竞争能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多维目标,构成了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农业增产方面,提出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5.5亿吨以上,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800万吨、2800万吨、6700万吨,旧3蔬菜、水果等重要产品供应稳定增加。农民增收方面,提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增效方面,提出全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57%上升为2020年的65%。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0年的1.7:1提高到2015年的2.2:l。[24j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L25’农业竞争力增强方面,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将我国农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30%以上提高40%和60%以上,L263发展~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强、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30%左右。口¨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一批拳头出口产品,农产品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农产品出口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从2010年的94.8%提高到2015年的96%,汹3到2020年,大米和小麦粉的总体合格率达99.5%。∽3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05亿亩,m’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3¨林地保有量增加到46.8亿亩。㈨3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2.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多元主体特征。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主体呈现出经济主体、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共存而且互相关联的格局。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经济主体看,一方面,小规模的纯务农户、以农为主和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专业农户和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基本经济主体,具有经济理性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存在显著差异。小规模纯务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增加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以及政府补贴。兼业农户的基本特征是统筹农业和非农业领域的投入配置,收入增加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成为收入增加的重要渠道。对四川、山西省的农户调查发现,近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的收入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土地产出率的明显下降;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产出率下降。专业农户和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高于小规模经营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典型省份的专业农户和家庭农场,其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没有例外地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但土地产出率水平既有相对稳定的典型,也有上升和下降的典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具有资本密集、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大等基本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和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因而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基本特点。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政府主体看,一方面,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规划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人,提供基本的农业公共服务等共性特征;另一方面,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区域的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区别。政府具有地方政府不具备的农业宏观规划和调控职责,农业主产区和非农业主产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农业主产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区域。对于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农业主产区而言,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比较强,财政的支持并非左右这类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主产区而言,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对政府的投入存在较强依赖。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体看,一方面,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作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新阶段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另一面,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主体和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的供给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经费投入、服务对象上又存在着重要区别。农业公益性服务主要靠财政经费,为区域内所有农业生产者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务。农业经营性服务面向区域内特定的农业生产者,主要靠收取服务费用实现农业服务机构的运转。

  三、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受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推进新阶段农业发展,同时面临一连串突出问题的挑战。近十几年来,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趋紧。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35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1996年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15%。2000年至2010年,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下降了20%以上。【3"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水平1/3,【加’按农业部门的估计,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由于新阶段我国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到2020年人口总量预计控制在14.5亿,【4¨比2012年增加1亿人,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造成耕地减少和用水增加,势必加剧耕地和农业水资源的紧缺。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二偏高十偏低”。所谓“二偏高”,一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农业奇迹,特别是粮食产量“九连增”的生态环境成本偏高。有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不同程度遭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42’二是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偏高。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调查,现阶段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超过7%,蔬菜、马铃薯产后损耗超过15%,水果超过10%,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蔬菜、超过1200万吨的水果和1400万吨的马铃薯在收获后被浪费,粮食损失达400亿-500亿斤,按现行市场平均价格计算,损失超过3000亿元。H列所谓“十偏低”,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2008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差11倍,仅为发达的2%o[443二是农业用水效率、化肥利用率、耕地有机质含量、以及高产田比重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低于发达0.7—0.8的水平。㈤’根据农业部门监测,没有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的棉油作物,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1%、18%、45%。C46]由于长期以来大量施用化肥,【4¨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不足12%,南方地区50%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水平。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每年以0.5%的速度递减,侵蚀严重地区下降速度高达13%,E48]黑龙江省优质黑土与黑钙土已不到全省耕地面积的15%。从全国来看,目前高产田仅为基本农田的30%左右。三是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偏低。到2012年底,全国经营耕地规模100亩以上的专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只有1.4%。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低约4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低20个百分点左右。五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比重偏低。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7:1,低于发达2.4: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5%以上,这一水平接近发展家50%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相比,要低50个百分点,【49’六是农业企业的集中度偏低。从作为农业基础性核心产业的种业看,目前我国的种子企业还有6296家,但在跨国种子公司进军我国种子市场的背景下,国内种子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研发能力弱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国规模前10强种子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不过15%,而孟山都2011年的收入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我国规模前50强种子企业每年研发投入总计不足20亿元人民币,而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0亿美元。㈣’从农产品加工业看,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2l家,过50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进人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5¨七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比重及建立合理利益分享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比例偏低。根据农业部统计监测,近年来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重约为40%。到2011年,采取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万个,仅为合作社总数的22.6%。八是新型业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偏低。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植物工厂C52]网络农业、农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物流业、转基因农业、有机农业、旅游农业、低碳农业等应用高新技术或具有新型业态的现代农业已经是发达的现代农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引领2l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这些应用高新技术或具有新型业态的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刚起步不久,局限于少数试验示范地区。九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偏低。2010年,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的17个全国粮食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为2982.5元,远低于全省7019.1元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这17个全国产粮大县平均每县的财政自给率仅为24.2%。2011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97.4亿元,仅为粮食主销区浙江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51亿元的31.7%。十是政府农业投入比重偏低。其一,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1990--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0%的年份只有3年,有13年低于9%。从国外的情况看,中等收入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5驯其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2%。从国外的情况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经历财政支农支出的较快增长、完成农业现代化使命时,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1980年)达到35%。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25%。

  2.农业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战略性有待增强。新阶段全面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牧、农业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农业发展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民增收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农业增效政策、农业竞争力增强政策等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的农业政策之间的衔接,从而获得新阶段农业政策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需要处理好相关农业政策之间现实及潜在的矛盾关系:一是处理好农业增产政策与农民增收政策之间的关系,避免新阶段粮食以及重要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二是处理好农产品数量安全政策与质量安全政策的关系,避免新阶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为代价获得农产品数量安全,或以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下降为代价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处理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政策之间的关系,避免新阶段继续以农业不可持续为代价确保粮食安全和其它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或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推行农业资源环境友好和生态建设政策。四是处理好扩大农业开放与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关系,既要积极利用境外资源、资本和市场促进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也要避免以损害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为代价满足农产品进口及利用外资需求。

  (二)新阶段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依靠深化农业改革和有序扩大农业开放,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共识。巩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就,实现“十二五”和2020年农业发展的既定目标,首先要建立新阶段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共识。从到地方都要明确:深化农业改革和有序扩大农业开放,是坚定不移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只有推进农业改革和有序扩大农业开放,才能消解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阻力和压力,增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农业发展的各级政府主体、传统和新型的经济主体以及社会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的合力。只有推进农业改革和有序扩大农业开放,才能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顺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保护支持和调控农业发展,市场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平衡农产品供需的作用。只有推进农业改革和有序扩大农业开放,才能建立健全有效化解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耕地和水资源紧约束,切实解决农业发展进程中“二偏高、十偏低”问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完善新阶段农业改革的系统设计。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增强新阶段农业改革的系统性:其一,统筹新阶段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把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和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偏低的问题,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紧密结合起来。其二,基于鼓励不同类型农业发展主体积极参与新阶段农业发展,汇集农业多元发展主体的正能量,实施新阶段农业发展主体结构优化政策。既要在农业发展的政府主体、经济主体、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也要在政府、农业主产区、主销区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类型农户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县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之间,建立起基于合理分工的紧密协作关系。其三,统筹安排新阶段的农业支持政策。一要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类型差别,实行分类支持政策。继续对纯务农的小农户实行政策补贴和保护,发挥其土地单产高的优势。积极引导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转型为专业农户或家庭农场。大力支持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商品性农业生产。二要按照农业生产、储备、加工、流通各领域的现代化需求,合理配置政府掌握的现代农业建设资源。以抓好农产品产后减损工作为契机,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领域重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装备及科学运营管理的投入,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其四,优化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手段配置。一要加强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衔接和协调,提高政府农业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法规体系,依法行政,提升我国农业法治水平。二要优化经济手段的配置组合,加强农业财政投资、农业财政补贴、农业信贷、涉农税费、政府涉农奖励的综合配套运用,增强经济手段对各类农业发展主体的行为激励和导向作用。三要完善农业科技手段与相关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配套运用,进一步强化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其五,健全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的机制体系。这个机制体系主要包括: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机制、农业有序扩大开放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进机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构优化机制、农产品产后损失浪费治理机制、政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农作物种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业等战略性产业跨越发展机制、农业企业竞争力增强机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农业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现代农业发展利益合理分享机制。其六,优化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顶层设计,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选择典型省区,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在全国范围实行系统的农业改革积累经验。

  朱晓峰

上一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新形势下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