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文献与常识 发表时间:2020-02-24 09:31
摘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何激发兴趣,创设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呢?这要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设计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有既博又专的知识素养;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净化思想的乐园。这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昂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把上课当做享受。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激趣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
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可以设计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苹果树,在又红又大的苹果上分别写有不同的算式,树旁画上表示不同结果的各种篮子,让学生将算式与结果对应的平果摘到各自的篮子,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3通过竞赛激发兴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在数学中,要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影响终生。对于后进生,更应注意给予鼓励,奖其助学所长,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5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显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1)“11×34+17×34+72×34”(2)“99×34+34”(3)“101×34-34”、(4)“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xc+bx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1)是属于(11+17+72)×34的反用,(3)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创设激情四射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乐学、想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把上课当做享受,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大蒜播种深度智能调控研 下一篇:顶刊指的是哪些期刊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